小編某天在餐廳目睹隔壁飯桌母子的情景。
飯桌上,一位4歲的孩子厭倦地用筷子撥弄著碗裡的米飯和碗裡僅有的一塊豬肉。
「媽媽,我不想吃豬肉,不好吃!」
「不好吃也要吃,豬肉有營養。」
「我就是不想吃嘛……」
「別說了!讓你吃就吃,別囉嗦!」
媽媽直接發飆了,朝孩子大吼大叫。
小男孩低下了頭,用筷子「扒」著米飯,幾粒幾粒地往嘴巴裡送。
媽媽歎了一口氣,緩和了態度說:「你如果把這碗飯吃完了,我就給你買個雪糕。」
「好!」小男孩來了興致,但是——吃了幾口後,速度又慢了下來,「媽媽,我想去拉粑粑……」
「你再鬧?看我不打你!」媽媽的火爆又被點燃了,伸手去打了孩子的手兩下。
「我喂你吃得了,這麼磨嘰!」
隨即抓起孩子的飯碗,直接喂孩子吃飯。
孩子再也沒敢提上廁所,而是木訥地坐在椅子上,靜靜地吃著媽媽喂的飯。
吃飯本應該是一件十分愉快和享受的事,怎麼讓孩子感覺在受罪?
孩子挑食的主要原因
1.家裡的食物品種少,孩子吃膩了
孩子和成人一樣,需要 豐富的食物。
怎樣鼓勵孩子吃豐富的食物呢?
最好的辦法是小量、反復地給孩子提供某一種新食物。
有一個研究讓從沒吃過豆腐的孩子嘗試吃豆腐。
大概反復、少量吃上8-15次,孩子會開始主動願意吃豆腐。
但是對豆腐的烹飪法有自己的偏好。
那些更多吃甜食的孩子,喜歡甜的豆腐;
更多吃清淡味道食物的孩子,喜歡不放調料的豆腐。
孩子的基本口味偏好可以通過訓練養成。
如果你希望孩子少吃甜食,平時飲食中需要注意減少食物的甜度。
2.孩子的味覺非常敏感,尤其是對新食物的質感和味道
很多孩子會更傾向吃原來已經吃過的、熟悉的東西,尤其是當父母不在身邊,或者去不熟悉的地方吃東西的時候。
這是進化中的一種自我保護心理機制。
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選擇自己熟悉的東西吃,會避免掉很多危險。
挑食的情況一般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同孩子挑食的時間長度不同。
3.孩子對食物的態度可能受到家裡大人的影響,產生抗拒的心理
孩子雖然只是個小人兒,但是也有自尊和自主選擇權。當我們生氣地、嘮嘮叨叨地,甚至罵罵咧咧地逼孩子吃飯時,踐踏的是孩子的自尊。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不想做某件事,卻迫于權威而被逼去做,你自己是什麼感受?
孩子生來就有一套生理機制,知道自己要吃什麼、吃多少,有專家認為,這是一套」滿足正常生長發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制」。如果孩子餓了,他自己會搶著吃;如果孩子不餓,逼著他吃反倒是各種不利。
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美國兒童營養學家Nancy Krebs曾經警告父母們: 多數孩子都很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
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人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基因遺傳下去,所以他們的身體機制就是攝取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讓生命延續,注意是「符合身體生長的營養」,而不是越多越好。
所以,排除疾病或服用藥物外,當一個孩子胃口不良、出現厭食,其實也是孩子的身體機制在起作用——比如某種食物營養攝取過多了而其他營養攝取不足,身體需要豐富的營養而不是單一的營養;或者是總體的食物食用過多了,腸胃需要自我修復一下。
除此之外,有不少父母擔憂孩子太瘦了,就覺得孩子肯定是吃得不夠。
其實 孩子瘦小,並不意味著不健康,只要孩子的體重穩定而不是持續往下掉,父母便不用擔心。因為瘦或胖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體質。
好習慣專家:孩子挑食,父母可以這樣做
好習慣健康專家認為: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孩子偏食可能是因為大人的原因,為了預防與糾正寶孩子偏食,需要家長尤其父母在自己身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