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無論社會、學校和家庭, 極其重視培養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德國人信奉「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途徑」。特別是孩子在0-6歲的教育,重在培養生活技能,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的性。
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尊重?通過了解和體驗德國的幼稚教育,我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01、優秀的中國孩子,或欠缺生活能力?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一直壓抑著無數中國父母。在孩子跨入幼稚園甚至更早時,家長往往緊抓時間對他們進行「包裝」,琴、棋、書、畫少不了,英語、數學、認字是關鍵,孩子的畫畫技法、舞蹈功力、書畫表現,突飛猛長。
但家長在強化孩子的才能與知識時,往往忽視了基本生存技能的培養,比如生活自理能力、應對安全的能力等等,以至于很多孩子在上幼稚園之後,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老師幫忙。
甚至很多看似優秀的孩子,長大成人後也離不開父母。
s是我的大學室友,曾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入校,多才多藝的她,熟練掌握三門樂器,10歲時就舉辦了個人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進入大學後,她每天都哭著打電話給媽媽。原來,s的生活從小都是媽媽打理,上大學離開家,她才發現自己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無奈,媽媽只好停薪留職,到學校陪讀。
02、3年4000小時,德國幼稚園重在培養生活能力
在德國,這些問題幾乎不存在。德式教育推崇,先育人,再育才。 無論男孩女孩,從3歲開始上幼稚園,3年時間要接受近4000小時的教育,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
• 首先,他們得學習認識社會,孩子們得走出學校,接受社會大家庭的訓練。
他們 到警察局,了解警察叔叔的日常工作,學習如何報警,遇到壞人要怎麼保護自己;他們會 走進消防局,跟消防員一起學習簡單的防火常識;他們還會跟隨老師 參觀郵局、市政府,親眼見見市長先生如何為社區服務。
甚至,每週孩子們會從父母那裡獲得一定的零錢,跟隨老師 去超市,學習如何選擇商品,如何結賬付款;他們還會一起 坐電車,認識回家的路線;一起 參觀植物園、花圃,觀察不同季節的植物生長。
3年的幼稚園生活,德國的孩子們可以學會自己起床刷牙吃飯,學會穿衣洗襪,修理玩具,定制個人計畫......
• 其次,幼稚園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書籍,孩子們的首要任務是「玩」兒。
德國幼稚園沒有精巧趣味的裝修設計,也沒有豐富的場地與保護措施。孩子們大部分的活動空間,是廣闊的室外,比如森林、草坪、石頭地、沙地等;
有的幼稚園,無論晴天下雨,都會讓孩子們在室外或森林裡學習玩耍,從事一些看起來好像很「危險」的活動。
幼稚園實行混齡制,一般是大孩子帶領小孩子的學習模式,他們能自覺進行分工合作、配合和群體【性☆生☆活】,在玩耍中鍛煉生活技能。
吃飯時,老師會嚴格遵守時間,如果超時,就會把食物直接收走,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規則意識。在戶外玩耍,哪怕摔倒,老師只是鼓勵或幫助孩子再嘗試一次,目的是讓孩子們在「挫折」中學會獨立與堅強。
德式幼稚教育,重在把孩子還原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鼓勵孩子自由探索,他們在培養孩子的知識才能之前,更重視培養他們成為一名「社會」人。
03、與父母的日常生活,是強化技能的有效途徑
在德國,除了幼稚園重視孩子的個人生活能力外,家庭也從小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德國父母,強調父母與子女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夫妻本位關係永遠大于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他們始終堅信生活是最好的教育途徑,身教力行要遠遠大于言傳。
德國父母有一套完整的教養規則,規范孩子的行為。
➊ 放手,是孩子學習獨立生活的第一課
德國父母有自己的生活,不會整天圍繞孩子轉,也不會專門犧牲自己的生活以優待孩子為先。他們更願意推著孩子一起購物、會友、運動、出遊、家務……
讓孩子參與到父母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有助于他們模仿學習,還能開闊孩子的眼界。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
放手,是孩子學習獨立的第一堂課,德國媽媽的育兒原則是 「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➋ 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
在德國家庭中,父母從小會要求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活動中,學習打掃衛生、做飯、幫助父母購物、割草、修理草坪等。
他們認為,必須讓孩子體驗什麼是 「天下是沒有不勞而獲」。德國父母堅信「讓孩子多吃點苦,長大後就不會受苦」的道理,適度磨難,是對孩子最好的鍛煉。
有的德國家庭,甚至會在假期讓孩子到南美洲或非洲偏遠地區,體驗生活,磨礪他們的意志。
➌ 培養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
德國父母認為,這個不行、那個不準,怎麼能教出好孩子呢?培養好習慣,要從小事入手,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好性格。
但前提條件是,鼓勵和肯定孩子,幫助他們發現自我意識,教會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➍ 身教力行重于言教
德國父母相信榜樣的力量,他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會先做到,就算再小的事父母也會以身守則。
在德國父母眼中,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並且必然成長為一棵大樹。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勢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幫助他們培養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德國的教育宣言說: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于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喚醒孩子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教育的本質,不以育才為目的,而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