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能使出渾身解數,幫助孩子成長。
其實,有時候,家長會偷懶,把事情交給孩子去做,反而有助於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讓他得到更好的成長。
下面這三類事情上,家長會偷懶,孩子將更優秀。
一、孩子力所能及的事
100多年前,教育家蒙台索利說:
「對於孩子的愛,父母最大的誤解就是變成孩子的僕人,幫孩子做。如果我們愛孩子,應該幫助孩子讓他們自己做。」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現象表明,家長正在把「父母」這一身份變成了「保姆」和「管家」,事無巨細為孩子打點一切。
怕耽誤孩子的學習,家務活全包,甚至穿衣吃飯收拾書包這樣的小事也幫孩子做好。
家長的包辦、越俎代庖,會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獨立能力差,懶惰散漫、缺乏責任感。
很多孩子,到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穿一雙扔一雙;不知道什麼天氣應該穿什麼衣服,需要打電話問爸媽······
還有「神童」魏永康的例子,也讓人不勝唏噓。
魏永康2歲已經認了1000多個字,13歲考上重點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是多少人眼中前途無量的」天才少年「。
然而,由於媽媽的過度照顧,從不讓兒子做家務,給他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上高中時還給他餵飯,導致魏永康在生活上「低能」,沒有自理能力。
在北京讀了一年書後,由於完全不能照顧自己,他只好肄業回家。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比如收拾書包、整理房間、洗自己的衣服、再到洗碗掃地這樣的家務活,不要大包大攬,學會偷懶,給孩子學習各種生活技能的機會。
孩子會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鍛煉動手能力、善於動腦思考、勤快機靈、獨立性強。
這些好的習慣和品質,也會遷移到孩子的學習、待人接物上來。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大都懂事而有能力。
二、解決問題時
一位同事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她下班回家,檢查一年級兒子的作業,發現稍微複雜一點的題目,都被「剩」了下來,作業本上一塊塊的空白,看得她一時氣不打一處來。
同事讓自己冷靜下來,詢問孩子原因,孩子不以為然地說,
「反正你會教我怎麼做的,我就等你回來寫咯。」
她一下子明白過來,平時對孩子作業輔導地過於「負責」,孩子一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問她,她也馬上給孩子解答,孩子根本沒有一個自己動腦思考的過程。
時間長了,孩子腦子也「懶」了,碰到難題就依賴家長給他解決,不願意動腦筋。
如今,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一項必備的家庭活動,然而 如果家長過於「勤快」地為孩子解答各種問題,反而容易助長孩子的惰性。
不僅僅是在寫作業這件事上,孩子成長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人際交往、與老師的相處、生活中的煩惱和困惑,家長不要直接替孩子解決問題,給出辦法。
這會讓孩子失去動腦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一遇到問題就逃避退縮,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壓能力弱,容易被困難和挑戰打倒。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等人經過研究發現:
那些從小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不僅更自信,做事情的自主意願也很強,並且思維更開闊。他們善於從多個方面思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
這些孩子,無論在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上,都普遍比那些從小依賴父母的人更具優越性。
因此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應適當「懶」一點,評估問題的難度,沒有超過孩子能力范圍的,引導孩子自己動腦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