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帶著孩子在社區的滑梯玩耍。
快晚飯的時間,一個帶著眼鏡的媽媽,喚一個叫碩碩的三歲小男孩回家。
孩子正在興頭上,說什麼也不走。眼鏡媽媽勸了幾句孩子都沒有走的意思,她頓時火了:「好了,你不走你就住在這裡吧,晚飯也不用吃了。」
轉身走了兩步後,回頭補上了重重的一句:「你這麼不聽話,我不要你了,你就待在這裡,看誰要你,你就跟他回家」。
孩子一聽媽媽不要他了,瞬間急了,慌忙從滑梯上下來,往媽媽的方向跑,邊跑還帶著哭腔喊媽媽。
眼鏡媽媽不但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還故意加快腳步。
孩子真以為媽媽不要他了,更急了,嚎啕大哭。眼鏡媽媽這才停下腳步:「你知道錯了嗎?」孩子流著眼淚,答道:「知道」。
「你要好好聽媽媽的話,聽話媽媽才喜歡你。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急忙說:「聽話,我聽話」。媽媽這才滿意,推了推眼鏡,滿臉都是贏了的笑容。
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強迫孩子服從。
表面看起來家長贏了,孩子輸了。但服軟的孩子並不是認錯而是認慫。
比起贏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贏得孩子。
01
曾經有人問:「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越來越沒話說?」
最高贊的回答說: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人,誰會有意願和他溝通?
媽媽帶女兒逛街買衣服,但卻從來不幫她買她覺得好看的衣服。
「粉色不好看,你穿了顯胖。」 「這個顏色容易髒。」「小孩子懂什麼審美!」
媽媽的話,讓女孩開始沉默了。
經歷過幾次之後,女孩再也不願意和媽媽逛街了。
一年級的兒子交了新朋友。
爸爸大聲呵斥:
「不許和XX玩,他成績那麼差,將來能有什麼出息,多和班長一起玩。」
孩子失落地低下了頭。
多幾次這樣的情景,兒子就不再跟爸爸分享任何這方面的喜悅了。
做孩子的你一定聽過這些話,當父母的你可能也說過這些話。
這些話對麼?對!
這些話是為孩子好麼?是!
可是,孩子聽進去了麼?
沒有!
當父母的「正確」,是建立在貶低孩子的審美、擇友觀的基礎上,這樣的「對」,錯得悄無聲息。
它只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只剩下「嗯,哦,知道了」。
父母總以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怎麼可能錯?」
但父母喂的「鹽」,孩子吃太多也會覺得苦,覺得難受,因為孩子想吃的是糖啊。
02
哪些溝通方式是錯誤的?
1.指揮命令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年齡小,做事沒有經驗,因此喜歡用指揮命令的語氣去跟孩子說話,比如「九點了!趕緊給我去睡覺!」「我說不行就不行,沒有為什麼!」「我讓你做你就做,哪來那麼多廢話?」父母這種溝通方式完全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頭上,其實是一種非常不對等的溝通方式。
2.嘮叨孩子
有的父母非常喜歡嘮叨孩子,有時這種嘮叨是對孩子的提醒,有時卻是對孩子的指責。比如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愛翻舊賬,把孩子犯過的錯拿出來反復地說,這就會讓孩子非常不耐煩,產生逆反心理,不喜歡跟父母進行溝通,而且這種嘮叨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己能力不行的錯覺,不利於其自信心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