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立秋之後,天氣越來越寒冷,早晚溫差變得特別大,出門都得穿上一件外套。
每年到了這種春秋換季的時候,爸媽都非常頭疼。
因為孩子特別脆弱,一個不注意,就容易感冒、發燒。
小孩子受罪不說,大人也跟著操心,上班都上不安穩。
這就引出了一個讓家長們十分糾結的問題:到底應不應該頻繁給孩子洗澡呢?
小孩子好奇心特別重,最喜歡用小手摸一摸這裡,碰碰那裡,每天都把自己弄的髒兮兮的。在家裡,還好一點,一到外邊,簡直是髒的不能看了。
夏天的時候,每天都洗澡,但是到了秋天可就沒有這麼方便了。畢竟孩子身上髒一點兒是小,萬一著涼感冒了,就得不償失了。
寶爸寶媽們注意了,下面6種情況,一定不要讓孩子洗澡。
01
運動後不能馬上洗
孩子在外面玩的滿頭大汗,回到家髒兮兮的,媽媽見了讓孩子馬上去洗乾淨。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最容易讓孩子生病。
因為運動出汗會讓毛孔打開,遇到冷水,很容易帶走身體的熱量引起感冒;遇到熱水,全身皮膚的血管擴張,心臟、大腦供血量減少,容易出現低血壓和腦缺血的症狀:心慌、心悸、頭暈、耳鳴、噁心等等。
所以最好讓孩子把汗擦乾,再休息半小時再去洗澡;洗澡的水溫也要保持常溫。
02
發燒或退燒48小時之內
有的家長聽信了偏方,認為孩子發燒之後,給孩子洗個澡降降溫會幫助孩子更快地好起來。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孩子會發熱就是因為自身的免疫細胞在和有毒細菌做搏鬥。
這時候他身體就已經很虛弱了,而洗澡避免不了脫衣換衣,冷空氣很容易就入侵孩子的身體,導致孩子身體內的臟器出現供血不足的情況。
尤其是在孩子的體溫達到39度的時候,這時候,孩子的身體對冷熱的刺激會非常敏感,一個不慎,就會出現缺氧,休克的症狀。
另外,孩子退燒完之後,抵抗能力非常虛弱,如果洗澡又受了風寒之後,很有可能會引發二次生病。
03
皮膚損傷時不要洗澡
如果孩子的皮膚有膿皰瘡、癤腫、燙傷、外傷等損傷時,千萬不要給孩子洗澡,否則皮膚損傷處的創面很容易擴散或受污染!
實在要洗,建議採用局部擦浴的方式(避開創面)給孩子清潔身體。
另外,孩子在接種疫苗後,接種部位也會留下微創口。如果給孩子洗澡,水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到針孔部位,會增加感染的幾率。
在孩子接種疫苗後,最好24小時之內不要洗澡。
如果不小心給孩子洗了澡,要觀察至少2天時間,看注射部位有沒有紅腫,孩子有沒有出現發燒等症狀。
04
飯後不要立馬洗澡
古諺語就有過這樣一句話:「飯後不洗澡,酒後不洗腦」這種說法,看似很簡單,其中卻蘊含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