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是個體力活,更是個腦力活。
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後來的得心應手,寶爸寶媽們都需要不少時間「修煉」。這個過程中避免不了會有很多誤區。
比如很多寶爸寶媽對寶寶的衛生問題特別重視。
寶寶穿的衣服、蓋的被子、吃的餐具通通用上消毒液。
隨時帶著消毒紙巾,在戶外寶寶摸了一下花花草草立馬就要擦擦,生怕沾染一點細菌。
但其實,過度清潔反而容易導致寶寶皮膚菌群失調,影響免疫力!
當爸當媽的總以為是為了寶寶好,卻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對寶寶造成了傷害,這樣好心辦壞事的情況還並不少
產生這樣「誤會」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站在寶寶的角度,科學地去瞭解他到底需要什麼。
誤會一: 手上有細菌的,不能吃手!
寶寶在頭幾周,大部分活動都是反射性的本能動作。
當寶寶主動把手放進自己嘴裡,通過吮吸來獲取安慰時,說明他的精細動作能力提高了,同時大腦也在發育,才能讓他做出更有目的性的動作。
2 歲前寶寶吃手,嘴巴和手指都能獲得很多「感覺刺激」,是有利於大腦發育的。
很多家長會擔心細菌問題。
其實我們生存的環境本來就不可能無菌,只要注意給寶寶洗乾淨小手,在他們 2 歲前,不必對寶寶吃手的行為進行刻意的糾正或勸阻 ,順其自然就好。
誤會二: 會感冒的,把襪子穿牢!
著涼並不會引起感冒 。當空氣中彌漫了病毒,而我們身體疲勞或免疫力下降時,才會引發感冒。
在經常通風的家裡,寶寶光腳行走時,腳掌可以接觸不同質地的地板、地磚、地毯等傳來的刺激,能促進感官發展。
寶寶的雙腳裸露在陽光和空氣中,對腳部的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也有好處 。還能讓他們更好地學習如何走路。
誤會三: 鼻屎太噁心了,過來給你摳掉!
為什麼每天給娃清理鼻屎,鼻屎還有那麼多呢?
因為你清潔過度了。
總是去給娃挖鼻孔清理鼻屎,鼻粘膜受到刺激,反而更容易流鼻涕和發癢,鼻屎也就更多。
如果清理不當,還可能帶來一些風險。例如用力太大可能造成鼻出血,清理工具不衛生可能造成鼻腔感染。
當寶寶身體健康,只是時有鼻屎時,家長不必刻意處理,當寶寶被大量鼻屎堵塞鼻子時,家長可以用生理鹽水,給寶寶沖洗鼻腔。
誤會四: 怎麼吃得到處都是,我來喂你!
吃飯是每個人的本能!
但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不夠或者吃得滿地都是,收拾起來太麻煩,索性就自己來喂。
這一來,寶寶就陷入了「被餵飯 – 不餓 – 不吃 – 被餵飯」的惡性循環中,逐漸喪失了吃飯的興趣,變得越來越挑食和厭食。
家長總是餵飯,會阻礙孩子自主進食能力的發展,也讓孩子錯過了自己用餐具吃飯時對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精細動作的鍛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