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的嚴厲專制,到後來流行的「愛與自由」,兩代人的童年經歷著不一樣的養育潮流。
但是在嚴厲管教中長大的這一代父母,很少經歷過真正的「愛與自由」,可能會在自己的養育之路上走向另一個極端,而這又會在孩子身上製造出新的「問題行為」。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北京一個書店,一名十一二歲的男孩在書店裡高聲讀書,被工作人員勸阻,不要影響其他讀者看書。結果男孩手指工作人員大罵:我抽你信不信!你哪只眼睛看見別人都在看書?……旁邊疑似男孩的母親走上前去拉住男孩,對工作人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這個場景中,乍一看是孩子太任性,太自我,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父母。父母盲目地給予「愛和自由」,製造了孩子的「問題行為」。
01 父母自身缺乏界限,是「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認為, 「問題行為」甚至「問題兒童」不會憑空出現。每一個問題兒童都是從有問題的生活環境中出來的,受健康約束的孩子,不會無中生有地出現問題。
沒有界限,或者與界限發生衝突,這就是問題的來源。
孩子的行為態度和方式,是兩股力量——「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對環境的反應」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而這個「環境」,指的是父母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以及生活的環境。
孩子或主動或被動地回應這種重要關係和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父母界限的回應。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有界限,孩子才能有界限。 孩子只能成熟到父母給他定的界限的程度,不會超過。
之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清潔工媽媽,省吃儉用疼愛孩子,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這個家庭難得買一次魚、蝦,每次都把魚肉和蝦肉給孩子吃,自己就吃剩下的魚頭魚尾,嚼嚼蝦皮。 有一次孩子說:「媽媽你為什麼不吃肉。」 媽媽笑笑說:「因為媽媽愛吃頭頭腦腦,邊邊角角。你喜歡吃肉,你就都吃了。」孩子每次就這樣心安理得得享受媽媽的服務和謙讓。 有一天媽媽生病了,買了一些魚,想自己補補。 結果孩子看見媽媽吃魚肉,生氣地說:「這是我吃的,你該吃的是魚骨頭。」 這次,媽媽為孩子的自私流下了眼淚。也許讓這位媽媽寒心的是,自己如此「愛」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的如此自私。
而她應該反思的是:自己在養育上沒有「界限」養育了一個「自私」的孩子。當她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孩子後,孩子認為所有東西理所應當都是自己的,他不能體會別人也有需要。
一般父母可能不會「完全沒有界限」,但是我們卻常常沒有合理的界限,或者設置了界限卻沒有做到。而孩子會一直試探父母的底線,以父母所能容忍的最高限度來行事。
比如那幾個在餐廳跑來跑去的孩子,媽媽應該告訴孩子的規則是「不要浪費」和「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不要打擾別人」,但是她卻是只尊重孩子的「天性」,忽視「公共環境」和「公共資源」。
作為對媽媽這種界限感的回應,孩子當然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然不珍惜東西,不懂尊重周圍用餐的人。
爸爸可能會大吼大叫地制止,但是孩子們知道爸爸只是「光打雷不下雨」,他們會肆無忌憚到爸爸發脾氣為止,這時候如果爸爸說到做到,也許管用,但是爸爸卻多半不會追究責任,而是扭頭去聊天。
孩子發現了爸爸設置的規矩就是擺設,也就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02 沒有規則的自由,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不要以為孩子們肆無忌憚能讓他們能真的成為自己。實際上,沒有規則的自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
就像你開車走在一條沒有畫行車道的新馬路上,你一定不敢放心地開車,因為太不安全了,總是害怕和旁邊的車碰上,不得不緊張地眼觀左右,忐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