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曰:滿招損,謙受益。
父母常對孩子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我們從小都知道,謙虛是好品質。
但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只是謙虛的形式而已
「我家孩子真笨!」→「習得性愚蠢」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幾個家長為了體現自己的謙虛,爭相說自家孩子笨。
「我家孩子不行,學習成績馬馬虎虎,看你們家孩子多聰明啊!」
「我們家的怎麼教都不會,笨死了!」
「我們家孩子也是,根本不長記性,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
似乎,這是家長們見面時的保留節目,真是人生如戲啊!
家長們貶低自己的孩子,抬高別人的孩子,表面上是在追求謙虛的優良品質,但更可能的是,想用激將法增強孩子的羞恥感,以此激勵孩子更努力。
得承認,激將法在某些特定的時候,或是對於某些特定的事情,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但是,說孩子笨來激發孩子的羞恥感,大部分時候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更多的反而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暗示:
媽媽說我笨,我是不是真的笨?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不自信,就真的變得比以前笨了。
美國幼稚教育家莉蓮·凱茨提出 「習得性愚蠢」,說的就是這種現象。
有些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逐漸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在別人看來,這個孩子智商降低,「越學越笨」了,這種現象被稱為「習得性愚蠢」。
孩子是如何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又為什麼會越學越笨呢?
莉蓮·凱茨總結了三點: 給孩子過高的學習目標、過早的知識傳授、過多的負面暗示。
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智發展水準,揠苗助長。
給孩子設置過高的學習目標,孩子無法承受,不知道怎麼學,越學越覺得自己失敗。
如果過早的知識傳授,超出孩子的認知水準,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學習進步,反而降低了他的學習興趣。
偏偏在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還要再補上一刀:你怎麼這麼笨。
家長的鼓勵→孩子的自信
心理學研究發現, 外界言語和行為暗示,特別是來自于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巨大。
有個很著名的實驗叫視覺懸崖實驗,實驗設置了一個平臺,嬰兒可以從一端爬向另一端。
平臺中有一段下方是空的,上面是一層厚厚的透明玻璃,儘管站在上面很安全,但視覺上看起來就像在懸崖邊上,讓人產生害怕的感覺。
孩子本想往媽媽那邊爬過去的,但是到了懸崖旁邊,進退兩難。
在另一邊的媽媽以很大的耐心,伸開雙臂做擁抱的姿勢,始終面帶微笑地呼喚和鼓勵孩子。
之前不肯爬過去的孩子,在經過了試探、猶豫和不安之後,還是選擇了爬過去。
孩子在「懸崖」邊上是會感覺到害怕的,看起來往前爬也許會有危險。
但是面對媽媽的鼓勵,孩子克服了心中的恐懼,面對媽媽的信任,孩子相信了自己的力量。
家長貶低式語言→孩子的人生信條
心理學裡面還有個常用的概念——投射,即你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歸結在另一個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