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沖突的內心!關註“Wendy媽”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松!
昨天中午和公司一位老總以及分公司的同事一起吃午餐。
期間聊到健身的話題,這位元老總說,他在停止運動20年後,重新開始健身了,每天練習平板支撐,肚子上的肉少了很多。
我隨口一問:「怎麼忽然就開始運動了?」
沒想到,這位老總喝了口茶,很認真的對我說:「為了我女兒。」
他說,女兒最近因為喜歡吃零食,身體發胖了許多,他有點擔心影響到女兒的身體健康,就勸說女兒減肥。
結果女兒指著他的肚子說:「爸爸,你的肚子這麼大,還要求我減肥?」
這位老總當時就意識到,自己不注重鍛煉而單方面要求女兒減肥的做法顯然是不妥當的,於是他和女兒達成了一個約定,那就是兩個人同時健身。
雙方都定了目標,他還向女兒保證,要在2年內練出8塊腹肌,重新回到20多歲時的身材,有爸爸的參與,女兒愉快的開始健身了。
而且,他和女兒每天都會向對方「彙報」彼此的鍛煉情況,看見女兒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穿進去小一碼的褲子,他特別開心。
「和孩子一起鍛煉,一起學習,他們才會更有動力,也更容易堅持。」
這位老總和我們透露了他自己培養女兒的秘笈,他的女兒正在國外留學,各方面都非常優秀。
而他本身也是高層次的精英人士,在我們公司負責戰略佈局和國際業務,經常要在全球各個國家飛來飛去,精通多門外語。
王濤在《規矩和愛》:「 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而據我觀察, 越是層次高的父母,越是會重視榜樣的作用,也越是會選擇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而層次低的父母,反而更喜歡單方面要求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並且拒絕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家庭教育最好的樣子,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具體應該怎麼做,下面這4件事很關鍵: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有一類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非常「盡職盡責」,希望自己能夠面面俱到,做一個完美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和幫助引導。
身邊有一位媽媽,就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報各種育兒課程,看各種教育類書籍,每次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因為工作不能陪孩子,就會好幾天都處在自責、懊悔的情緒中。
當家長過於追求完美,因為某些事情做得不好而苛責自己,就容易陷入焦慮、糾結、患得患失的狀態中, 會削弱改變自己、成長進步的動力。
而這樣一種不穩定、不鬆弛的狀態,又會傳遞到孩子身上,造成負面的影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60分媽媽」的概念,叫作「足夠好的母親」。
能力范圍內的,努力用科學的方法養育孩子,在有些事情上做得沒那麼好,也不要過於緊張。
家長的「不完美」,會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正如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家長能夠接納自己不完美,也就能夠放下對完美孩子的執念,不會過於控制孩子、給孩子過高的期望,而是關注眼前這個孩子,因材施教。
家長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心態會更輕鬆、健康,更有動力去學習和進步。
比起追求完美,家長鬆弛、篤定、保持學習和進步的狀態,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學會跳出情緒的「陷阱」
理性引導孩子
觀察身邊乃至社會上的絕大多數家長,教育孩子中最大的錯就是掉進了情緒的「陷阱」。
每當孩子表現得不如人意、考試成績不好、給自己惹了麻煩時,家長總是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指責、評判孩子。
被憤怒、不滿等情緒裹挾的父母,思維是僵化、片面、偏激的,不能客觀地看到問題的本質、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只會歸結於「你這個孩子不乖/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