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軒軒姥姥生日,因為過年期間沒有聚會的一大家人,借這個機會聚聚。
在切蛋糕的時候,侄女豆豆因為沒有吹到蠟燭,要求再點一次,可能因為她的聲音被我們這些大人的聲音蓋住了,我們沒有聽到,準備切蛋糕了。
突然小傢伙開始大聲哭鬧,手裡抓著蠟燭說:「我沒有吹到蠟燭,我沒有吹到,再點一次,我要吹蠟燭。」
弟妹上前一把把孩子拉到旁邊的角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
「你自己聽聽,整間屋子只有你在哭鬧,怎麼這麼不懂事?
為什麼別的孩子都老老實實的,就你在鬧?
下次再這樣,真的不要帶你出門了。
……」
大概過了五六分鐘,弟妹拉著還在哼哼唧唧的豆豆走過來了,說:「實在是不好意思,小孩子越大越愛發脾氣了。」
不少親戚都表示疫情居家這段時間,與孩子朝夕相處,發現自己家孩子各種小脾氣:
「我家一到吃飯就鬧脾氣,然後賭氣不吃飯。」
「琪琪寫作業,碰到不會寫的就哭。」
「我家自己在那玩,沒有人打擾他,都能玩哭。」
「樂樂發脾氣不說,急起來還摔東西。」
「越是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是不做。」
……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說女人的臉像天氣,說變就變,孩子又何嘗不是,上一秒還風和日麗,下一秒就狂風暴雨。
一點小事,分分鐘原地爆炸給你看,隨著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身高,就是脾氣。
講道理,聽不進去;不搭理,哭得更傷心;妥協,又怕放縱了孩子。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在向我們釋放信號。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表示:「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
而我們要做的是瞭解孩子所要的內在表達,找到孩子發脾氣所表現出哭鬧或憤怒背後藏著的原因。
一、孩子的脾氣,就是他的語言
1、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大腦在發育
根據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所述: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氾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上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西格爾把人的大腦分為橫向左右腦,縱向上下層大腦。
左腦負責:邏輯、語言和求實; 右腦負責:情感、非語言的資訊,如表情、眼神、語氣語調; 上層大腦負責:高級分析思維能力,如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等; 下層大腦負責:強烈的情感,如憤怒、恐懼等。孩子常常出現情緒失控發脾氣,這是因為他們的右腦(情緒)占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
2、孩子發脾氣,可能是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後,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觀想法,這些想法可能和現實不是那麼相符合,或者和我們大人的想法不相符。
比如,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在吃零食時自己也想吃,只是覺得想吃,他不會考慮自己剛吃過飯,或者這個零食不健康之類的。
再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就想帶回家,他不會考慮自己家裡有類似的玩具或者買回家也不會玩幾次。
當孩子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希望父母可以完成他們的意願。就像一句老話說的那樣:「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3、孩子發脾氣,可能是自己沒感受到愛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 孩子需要愛,特別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在《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閨蜜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小暖男嗯哼突然沖媽媽發脾氣、還放狠話,最後還要和媽媽絕交,甚至要離家出走。
「反正我也不想跟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
不跟你坐一個火箭了;
你讓我幹什麼事情,都不幫你幹了;
打算離家出走,去香港或者馬爾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