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沖突的內心!關註“Wendy媽”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松!
有人感歎: 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考試,不僅僅是卷面上的知識競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
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場所,在家庭。
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來的,所有家長都要知道。
01
記得有一期的《少年說》,主題是:「放下手機可以嗎?」
當時正在讀五年級的葉子健,一上臺就開始不停地吐槽父母,吐槽他們陪伴自己的時間實在太少了,甚至還懷疑自己是否親生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他說:「小時候,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每一次抬頭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很認真在玩手機,我想不懂手機裡到底有什麼東西,讓他們這麼目不轉睛地看著,手機竟然比我還重要。有時候爸爸媽媽想讓我安靜一點,甚至還會把手機給我玩,希望我別搗蛋。」
在說這番話的時候,葉子健早已哭成淚人。
「爸爸媽媽,求你們放下手機,陪陪我好嗎?」這一句簡單的懇求,夾雜著孩子那顆受傷的心,聽著就很心酸,作為父母,難道陪伴孩子的一點點時間都沒有?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如今生存壓力大,父母為生計,日夜奔波。
白天在外打拼累成不是人形,下班回家後只想葛優躺,玩玩手機來舒緩疲勞。
孩子想要父母多陪陪,哪怕只是陪他們聊聊天,都有一大堆藉口...
-「媽媽工作好累啊,你去做會作業吧。」
-「有什麼事明天再說吧,爸爸忙著呢!」
-「你長大了,要學會一個人玩樂才行。」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父母主動陪伴孩子的案例是百裡挑一,但不陪伴孩子的理由總是千篇一律。
雖然在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道德上來看,這是父母及其自私的行為。因為孩子缺乏父母的精神關愛,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概念。
有些家長雖然表面上是「陪」在孩子身邊,但卻「陪孩子」和「玩手機」兩不誤。
「我陪在身邊也是陪啊!」 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才是最深的傷害。
作家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作為父母,羡慕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時,不妨自問一句:「你是不是願意花時間陪孩子的家長?」
02
「陪」的是成長和關係
在朋友圈曾經瘋傳一句父母對孩子的抱歉:
「對不起,孩子。不是為了工作不想陪你,而是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
這是不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
記得,曾經在重慶朝天門有一對父子的照片走紅。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冉光輝一手扛著百斤貨物,一手拉著僅有三歲的兒子。
左手是工作,右邊是陪伴。
一邊是生活,一邊是生存。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冉光輝由於工作原因,經常需要往外跑,這樣的工作性質,是無法抽出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的,但他不想錯過孩子每一個成長,最後決定將孩子帶在身邊,看著孩子一點一點長大成人。
十年後,媒體再次採訪冉光輝這對父子時,孩子笑著說:「我的爸爸是超人,我以他為自豪。他靠著自己雙手努力賺錢,我要快點長大,讓爸爸別那麼辛苦。」
從言語間可聞到,冉光輝的兒子並沒有覺得爸爸的工作很丟人,反而在跟隨爸爸漂泊的過程中,感受到爸爸的辛苦一切都是因為愛自己。
為了生活,父母總得取捨。
很多父母都會這麼選擇:「舍去陪伴,取得時間。」
家長拼盡全力,只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環境,但是,這些並非孩子最想要的東西,他們想要的是父母那「奢侈」的陪伴。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他們還小,所以不懂.....」
但又有幾個家長曾認真問過孩子,真正想要什麼?也許你盡全力給予孩子的,這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我有位做幼稚園園長的朋友,她跟我分享過一件關於孩子的事。
有一次,幼稚園在兒童節的活動中,設置了一個環節--「許願望」。孩子向父母說出自己的願望,希望他們能夠幫自己實現。你以為孩子會讓父母給自己買什麼禮物,帶自己去什麼遊樂園玩,通通都不是。而是,希望父母能多一點時間陪陪自己。
「我希望爸爸媽媽能陪我玩一會玩具...」
「媽媽,你能陪我吃完早餐再上班嗎?」
「爸爸,不要再加班好嗎?早點回家吧!」
原來孩子不是渴望物質上的滿足,只想要父母能有更多的時間陪陪自己,哪怕只是看一會故事書,又或者只是吃個早餐而已,這才是孩子的心聲。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生活皆苦,縱然有百般無奈,作為父母,依然可以為孩子帶來陽光和溫暖,用陪伴的方式愛護孩子的心靈,呵護孩子的成長。
真正的陪伴,並非只是時間上的酌量,而是用愛,用陪伴去守護著這份親子關係。
無論以後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會一直陪著你,共同見證,共同成長。
03
高質量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附1-6年級陪伴方法
一年級: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剛進入校園的孩子十分依賴父母,不適應校園生活,父母要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我們應該全身心關注孩子,不對孩子撒謊,不敷衍孩子,不拿孩子當出氣筒,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安全的成長環境。
二年級: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旺盛的求知欲,只要父母從小培養,就能把這份求知欲轉變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每次提問,幫助孩子發散思維,同時還要做好榜樣,要想孩子愛學習,自己先做讀書人。
三年級:抓好孩子的各項習慣。
進入三年級這道「坎」,很多孩子突然退步,就是因為沒有抓好習慣。
我們陪讀,就是給孩子抓習慣,包括獨立作業、專注學習、寫字規范、熱愛閱讀等等,爭取做到小學多陪,國中少陪,高中不陪。
四年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有教育專家指出,四年級的成績與大學聯考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82。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績,首先要樹立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
我們平時要尊重孩子,認可孩子,不和其他孩子比較,不抱怨孩子的學習……簡而言之,給孩子一種積極求學的氛圍。
五年級:防止孩子叛逆。
五年級的孩子因為生理、心理以及學習上的原因,開始進入叛逆期,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我們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學會和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排解壓力。
六年級:放手讓孩子成長。
到了11、12歲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已經基本定型,這時候就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我們要適時放手,在必要時才給予幫助,進行鼓勵,循循善誘,讓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越走越遠。
Wendy媽有話說:
小時候,父母抱著孩子向前走;
童年時,父母拉著孩子向前走;
少年時,父母和孩子並肩走;
到了青春期,父母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向前走。
陪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父母今天的陪伴,是為了有一天不再陪伴,這也許就是陪伴教育的哲學。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一分鐘認識我:親愛的,你好!我是Wendy媽,這裡有育兒乾貨,有情感小文,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准沒錯,願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如果您有育儿困惑,请关注親子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