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小暖男線上對媽媽表白」的視頻走紅。
視頻上,一個呆萌可愛的小男孩甜甜地說:
很多網友紛紛評論說「心都要化了」。「太甜了。」「笑著笑著就哭了。」「老母親看哭了。」
甚至有人高喊「我要生個這樣的兒子」。
我能想像,有個這麼有愛又善於表達愛的孩子,父母有多麼幸福。
我也見過另一種優秀的孩子,不是只體現在個人成就上,他們溫暖、善良、平和、寬容、不卑不亢、不驕不躁,在逆境中也總能懷揣希望,保持樂觀積極的狀態。
這一類孩子,不是被逼的優秀,而是自己選擇的優秀。 這樣的優秀,源於「被愛」。
心理諮詢師羅近月說:「好好被愛過,才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底氣來源。」
一、愛,給孩子安全感
在遊樂園時,我常常會觀察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遊戲設施中玩的時候,時不時要看向一旁的媽媽,確認了媽媽也看向他的眼神或者笑容,他才會接著放心地去玩。
當這樣的確認多了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看媽媽,能夠更投入更專心地玩自己想玩的遊戲。
其實,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孩子尋找安全感的一幕。
童年時期,父母持續、穩定的關愛和溫暖,會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他能夠確信自己是被認可和接納的,內心充滿了能量。
足夠充足的安全感,讓孩子有底氣和勇氣放心大膽地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獨立、進步、成長。
而童年匱乏愛的孩子,自我價值感低,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害羞內向,畏畏縮縮,總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比如喜歡粘著爸爸媽媽、容易哭鬧;或是特別調皮搗蛋、習慣差,本質都是在呼喚愛。
而且,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也會深刻影響孩子與他人建立關係。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得到了父母全部的關注和愛,可憐的松子從童年時起就一直被忽視,缺少關愛。
從小時候學會扮鬼臉逗父親笑開始,缺愛的松子逐漸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她的一生都在各種親密關係裡尋找愛和接納,哪怕被虐待、被欺騙,也不願意離開對方陷入孤獨。
童年時缺愛的孩子,將終其一生在各種關係中尋找愛,彌補過去的創傷。
他把幾乎全部的能量都用來尋找愛和自我懷疑上,總是會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內在的消耗過多。
於是,便缺少足夠的精力和能量用於對外的探索和成長。
二、愛,給孩子自我療愈能力
近年來,我們總是會在新聞上和自己的周圍看到越來越多抑鬱症、輕生、心理脆弱的人。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童年沒有被好好愛過。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裡寫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一個人童年時被父母好好愛過,自我價值感比較高,能夠好好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不管在面對什麼困難和挫折時,都能夠用這股力量自我療愈,自我救贖,心懷希望,從逆境中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