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開玩笑說女人有四大悲哀,分別為 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所謂的喪偶是育兒,就是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個角色的缺席,提到這個很多媽媽有話要說:
「老公工作很辛苦,經常一個多月才回來見一次孩子。」
「我們家那位就是個甩手掌櫃,每天一回來就玩手機打遊戲,叫他帶孩子,說太辛苦了需要放鬆。」
「我老公覺得帶孩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負責賺錢。」
偶爾出現一個」我老公很喜歡帶孩子,月子裡天天給寶寶換尿布「的,就會引起一眾寶媽的羡慕嫉妒恨;偶爾出現一個寶爸進群交流育兒經驗的,寶媽們就像是發現了稀缺物種似的紛紛圍觀。
相當多的家庭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做飯帶孩子。可是這樣的家庭分工真的合理嗎?爸爸真的只要負責賺錢就夠了嗎?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 父親的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爸爸媽媽一同陪伴的,缺一不可,如果爸爸長時間的不在孩子的身邊,這將會對孩子產生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在一次講會上說過:如果孩子長時間缺少了爸爸的陪伴,孩子將來除了難以管教以外,還會有以下的幾種缺陷。
01不夠勇敢,缺乏安全感
一個家庭當中,女性代表著柔和,男性代表著陽剛。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媽媽一般都會小心翼翼,而父親一般會鼓勵孩子勇敢去闖。
如果父親長期缺位,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謹慎,不敢去冒險,缺乏勇氣。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 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
如果說媽媽是孩子在家的依賴感,那麼爸爸則是孩子在外的安全感。
02
患得患失,容易計較
我們都知道,在同一件事情的處理上,女性心思相對比較縝密,感性大於理性,也會更加猶豫。但是男性則表現了相反的一面,很多男性對一些事情,就不會那麼在意,或者根本就不當那麼一回事。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說,一個家庭中女性容易嘮叨,而男性則表現的無所謂。
那麼在孩子教育上的體現就是,父親會讓一個孩子知道這件事情他錯了就行了,他不會沒完沒了,這個示范對孩子很重要,父親會讓孩子看待事情更加的理性,孩子的心情也不容易被小事影響,心態會更加積極樂觀。
03
社交能力差
曾有研究表明:小時候爸爸陪伴少的孩子,長大後更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媽媽的過度關愛很容易讓孩子躲在「舒適區」,只想享受被媽媽捧在手心的感覺。
這時爸爸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區」,豐富孩子的閱歷,多見見外面的世界,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社交。
03
影響孩子的婚姻觀
心理學家赫塞林頓研究表明:「女兒如果缺少從小爸爸陪伴,可能會造成性別認知混亂,缺乏性別認同感。」同時爸爸如果缺席女兒的成長,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擇偶觀,讓女孩子在伴侶身上選擇爸爸的影子,在婚姻中吃大虧。
對男孩來說,爸爸角色缺失,無法讓孩子形成男子氣概,「戀母情結」越發嚴重,最終變成「媽寶男」,不利於未來的擇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