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嬌慣,能想到的場面通常是孩子不停地喊「我要我要我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爭先恐後地答「給給給」。再就是孩子不願意吃飯,家長在後面追著喂;孩子摔倒了,家長飛人般地沖上去攙扶……
其實,作為「現代化」的家長,可能已經和這種「初級階段」的嬌慣絕緣。但即便這樣,仍然很難避免在不知不覺中給了孩子過度的愛與關注,中了 「隱形嬌慣」的埋伏。
孩子的性格會從小開始培養的,並且在小時候就已經定型,這種性格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愛不等於溺愛。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還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01
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找你
有一個朋友,曾經很擔憂地跟我談到他的表弟。
這個孩子從小被媽媽和姐姐關懷、照料著,現在都上了大學,竟還是遇到一點小事都要求助家裡人。
比如英語考試需要買耳機,就在群裡找媽媽,媽媽聽了馬上買了寄給他;
和室友鬧矛盾了,問媽媽該怎麼辦;
天氣冷了,問媽媽什麼時候可以換被子;
學院有轉專業的機會,問媽媽要不要轉······
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一遇到問題馬上給孩子解決, 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主見,沒有決斷力,將來進入社會很難適應。
這類孩子,往往從小時候就開始,遇到一點事情就喜歡找父母。
作業不會做,自己也不想想,馬上找爸爸媽媽;筆找不到了,喊爸爸媽媽;參加活動不知道穿什麼衣服,問爸爸媽媽······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一個限度。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表現得很脆弱,茫然,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會找爸爸媽媽解決,就要引起注意。
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時替孩子做決定和選擇太多,是不是給孩子安排地過於周到,讓他失去了獨立思考、實踐自己想法的機會。
02
缺乏主動性
孩子磨蹭、拖延、不自覺,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而且反反復複,難以「根治」。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起床、吃飯、睡覺要催100遍;沉迷玩耍不願學習······這些問題背後,反映的是孩子主動性的缺乏,對這些本該是自己的事情感到厭煩、懈怠。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父母管教太多、催促太多,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
對於孩子的作業、學習,表現的比孩子還積極、著急,孩子不自覺地就把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你不催,我就不學。」「反正有爸媽盯著,能偷懶一會兒是一會兒。」
想要孩子主動做好自己的事情,對於作業、學習更加積極、自覺,父母必須學會放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不要因為看不慣就插手干涉、監督提醒。
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內在驅動力,而不是依賴於外部的推動力。
家長應讓孩子明白: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做不做自己想好,到時候承擔相應的後果;
關於起床、吃飯、睡覺這些生活習慣的事情,家長適當提醒,不要過問太多,自己做好示范作用,孩子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