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前
孩子都在想什麼
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最不了解的,也有可能是父母。
每次考試前,我們都會覺得孩子鬆懈了,不好好寫作業,不好好復習,提不起精神,甚至逃避學習。
當我們責怪孩子不努力時,卻不知道他們真正在想什麼。
有調查顯示,孩子在學校中最擔心的事情分別是:
每個孩子都有向上的天性,都想考出好成績,然而很多家長卻因為孩子的成績不理想,直接給孩子貼上「不努力」的標籤。
經常當面指責孩子,總是說教與批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與積極性。
考試前,孩子最擔心的,就是「發揮失常」。
在過去大大小小的考試中,他們不可能一直發揮出色,偶爾一兩次退步,會讓孩子擔心這一次也會發揮失常。
而且孩子對于復習不自信,哪怕復習了很多遍,也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知識沒學好,沒復習到位。
如果我們不能幫助孩子解決考前焦慮,就會直接影響到復習效果,乃至考場上的臨場發揮。
尤其是考試前,家長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5句話,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有可能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質疑孩子智商的話
家長說:
「你怎麼這麼笨?」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平時有聽課嗎?」
孩子就:
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很沒用,連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更不用說考試了。
在「笨」字籠罩下的孩子,不可能自信,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成績優秀,對他寄予厚望。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對孩子期待越高的家長,越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看到孩子笨手笨腳,連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對,不由怒火中燒。
臨近考試,孩子本就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也會比平時更加敏感。
家長若沉不住氣,一再罵孩子笨,沒用,被質疑的孩子會產生消極情緒,覺得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
其實,孩子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未必就是笨,有可能是學習方法不對。
大多數孩子的智力水準都是差不多的,幫孩子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勝過一切質疑。
諷刺孩子不努力的話
家長說:
「早就讓你認真一點了,知道著急了吧?」
「現在臨急抱佛腳有什麼用,誰讓你之前不聽課!」
孩子就:
覺得自己的努力父母全都看不到,他們認定了自己就是個不努力的小孩,那為什麼還要努力?
被否定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的熱情。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習慣使用粗暴的邏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怪孩子不努力。
考試考砸了,說孩子不努力;
作業沒做好,說孩子不努力;
一旦出問題,不是家長的教育觀念有誤,而一定是孩子「不夠努力」。
這種霸道教育掩藏了孩子的許多問題,更毀掉了孩子的未來。
任何事情,包括學習,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可能。
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接受失敗,正面困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當我們發現孩子越來越不積極學習時,跟孩子談一談對學習的認識,糾正他對學習的觀念,然後一起制定學習計畫表,並且落實到日常學習上。
孩子未必就如你所想的那般不堪,幫孩子實現有效的努力更重要。
跟別人比較的話
家長說:
「看看隔壁家的孩子,每天晚上學到淩晨。」
「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再不好好考對得起我們嗎?」
孩子就:
心裡一直放著個「假想敵」,又想著「我要超過他」,又擔心不能超過他,孩子承受了雙重的負擔和煎熬。
自小被「別人家的孩子」困擾的孩子,仿佛是父母眼中的「失敗者」,他會覺得父母並不愛自己。
不被信任和認可的孩子,安全感嚴重缺失,很難變得自信勇敢。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我們的孩子或許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或許也像我們的孩子一樣愛玩 。
家長拿孩子跟別人比較,就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但不能給孩子動力,還會深深地傷害了孩子。
作為父母,不應推卸責任到孩子身上,要學會做孩子的好榜樣。
與其讓孩子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不如做個「別人家的家長」,
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孩子個性。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才有機會把他教育成「更好的人」。
放棄盲目的攀比,和孩子平等相處,每個家長都要做好孩子生命中的伯樂與導師。
關于獎勵或懲罰的話
家長說:
「考好了,想要什麼都給你買!」
「這次再考不好,就不要再碰電腦了。」
孩子就:
很想得到獎勵,也害怕被懲罰,于是患得患失,復習、考試時也很難集中精神。
如果沒有得到約定好的獎勵,孩子會十分沮喪,不再信任父母。
家長希望給孩子製造動力,但因為不了解孩子,常常用物質獎勵來勾起孩子的興趣。
但是,當家長表示要獎勵孩子時,就相當于向孩子出示誘餌,要求孩子用成績來回報,來得到這個誘餌。
這會導致孩子不再把學習當做神聖的事,反而挖空心思換取獎品,想著如何討好家長。
甚至有孩子偽造成績單,只為得到父親的100元獎勵。
家長對學習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心態。尊重學業,是所有家長和孩子的責任。
獎懲孩子可以,但必須有度,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內心對學習的熱愛,對變得優秀的渴望。
成績只是一時的,成長才是一世的。如果孩子能夠從每次考試中都有所收穫,這就是考試與學習的最大意義。
讓孩子只顧學習的話
家長說:
「現在你就好好復習,什麼都不用做。」
「別顧著玩了,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
孩子就:
真的覺得除了學習自己什麼都不用幹,甚至產生優越感,以為自己就是家裡的老大。
久而久之,他什麼家務都不會做,還會對家人頤指氣使。
不要以為讓孩子只顧學習,他就能一直心無旁騖地學習。
學習要注重勞逸結合,在學校尚且有課間和午休,在家也應該有讓孩子歇息的時候。
而且,孩子的專注力只能維持30分鐘,每半小時休息一次,才能確保孩子有精力繼續學習。
家長若放任孩子什麼都不做,很有可能養出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
只知道學習,考好了要求家長獎勵,考砸了全怪父母,毫無半點承擔的責任感。
現在的教育提倡培養全面型人才,不僅要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更要有獨立的能力、創新的思維、綜合的素質。
這些能力培養都植根于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能成為只會考試的學習機器。
Wendy媽咪有話說:
鼓勵孩子媽媽就應該說這4句話
考試,永遠是孩子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正確面對考試,積極應對考試,自信參與考試。
「考試就是一次‘大作業’,沒什麼難的。」
每次考試前,家長都應該給孩子傳遞一種輕鬆的態度,情緒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家長放下了焦慮,孩子就能夠安心復習。
而且「平時當考試,考試當平時」也是每個孩子必備的一種心態,要讓孩子明白,成績不能定終生,考試的意義在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知道你學習很辛苦,也看到你真的很用功。」
比起「被說教」,孩子更希望「被看到」,希望自己努力學習被看到,希望自己用功讀書被認可。
得到父母認可的孩子,會更有信心、更為樂觀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比起考出高分,進步的姿態更重要。」
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應該是孩子的學習態度。只要孩子的態度足夠端正,足夠積極,不愁沒有好成績
高分和低分都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孩子有沒有從考試中有所收穫,一直保持進步的姿態。
「別想太多,咱們盡力就行!」
面對考前焦慮,家長和孩子都不能逃避,要誠實地、坦然地面對這個問題。
讓孩子放下所有心理負擔,只要盡力了、問心無愧就行,無論如何,父母都和孩子站在一起,「咱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