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真人秀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跟拍了這樣一對母子:
孩子蠻不講理,愛哭;媽媽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聲責駡孩子。
去逛超市,一路上孩子嘰嘰喳喳問個不停,媽媽不耐煩地對孩子大喊:
「不要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
回家路上,孩子耍小脾氣,要媽媽抱抱,媽媽怒駡:
「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在家裡,孩子玩小汽車發出刺耳的聲音,媽媽更是歇斯底里怒吼:
「你不許發出聲音!我最討厭吵了!」
為了讓這位媽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節目組讓她到聲音體驗場所,聽一聽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聲音。
昔日自己的吼叫聲穿過耳膜,這位媽媽瞬間奔潰了。
她蹲下來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停地和主持人說這些聲音讓她感到很恐懼,很害怕。
大人尚且無法忍受,何況孩子?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表明, 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罵、侮辱一樣,會讓孩子的應激素水準增高,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
孩子長期生活在「吼叫」的環境下,智力、語言的發展都會受到阻礙。
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引發抑鬱、孤僻、焦慮等精神疾病。
媽媽大吼大叫的模樣,是孩子一生都無法磨滅的陰影。
大吼大叫
是以教育之名行傷害之事
曾經看過一組調查資料,在國內,將近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
孩子不聽話、頂嘴、不好好做作業、考試成績沒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平日工作壓力大,憋著各種無名之火,看到孩子犯錯,「一言不合就開吼,吼完就後悔」,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惡性循環。
父母都認為自己吼叫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殊不知,這麼做不僅完全沒有教育意義,反而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傷害,影響親子關係。
密西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
情緒受損和身體疼痛在人類大腦區域反應極為相似。
如果一個人傷心到「心碎」,那麼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心碎」級別的疼痛。
在繪本《大嗓門媽媽》裡,描述了小企鵝被媽媽吼叫時的心理歷程。
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著小企鵝大叫時,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