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孩子的心靈。」「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可見,愛護孩子首要就是要呵護孩子的心靈!
01
最近看到國外網路上流傳一種專治孩子不吃飯的「狠招」:
一名媽媽給兒子餵飯,孩子不吃,還沖著鏡頭傻笑。
媽媽也不著急,而是把這一勺飯喂給旁邊的毛絨玩具,媽媽拿著毛絨玩具晃來晃去,假裝玩具也不吃飯。隨後,媽媽將勺子放回碗裡,抓起玩具一頓暴揍,還把玩具的腦袋往桌子上磕,一旁的兒子看得驚呆了。
這時媽媽再給兒子餵飯,兒子乖乖地張開嘴,只不過臉上沒了笑容,而是充滿了驚恐和不解。
媽媽轉過身開始大笑,拍攝視頻的爸爸也忍不住笑道:
「這招真靈!」
嚇唬孩子也是父母的絕招,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聽話,會用一些事或人來嚇唬孩子,一旦目的達到了,大人們開始沾沾自喜。
這些不經意間的「嚇唬」,往往被家長當成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
但它真的就那麼管用嗎?
02
有網友曾經總結了「童年四大陰影」:
拿針管紮孩子的醫生,
收廢品順便拐孩子的老人,
藏在黑暗角落裡吃孩子的妖怪,
專抓不聽話孩子的警察叔叔……
除此之外,還有殺傷力最強的那句:「媽媽不要你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話取得的效果十分不錯,但不會帶來長遠的正面效果,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
▌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幾年前,一則警察的宣傳海報曾刷屏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
「請不要告訴你的孩子,如果他們調皮我們會把他們抓走。我們希望他們在感到害怕的時候會跑向我們,而不是被我們嚇跑!」
前幾日正好看到這樣的新聞,一個小男孩迷路了,正在巡邏的交警想幫助他,沒想到的是,交警一靠近,小男孩就一直掙脫往前跑。
這種對警察的恐懼,往往就是被家長嚇出來的。
除了警察,醫生、老師群體也被很多家長「妖魔化,成為「被黑」重災區,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就慢慢形成了錯誤觀念,等到真正需要這些職業群體説明的時候,孩子往往因為恐懼而不配合,甚至主動逃避。
▌破壞孩子安全感
身邊有個朋友特別怕黑,一個人不敢走夜路,即使在家睡覺,房間永遠會留著一盞燈。
她的這種恐懼源于小時候奶奶的一句話:「 天黑了,外面有不乾淨的東西。」
小時候她貪玩,奶奶為了讓她放學早點回家,就拿這話嚇唬她,嚇得她一到天黑就緊張地跑回家,
這一句嚇唬,給她留下了一生的陰影。
兒童心理學學家保羅·哈裡斯在《想像的世界》一書中提到:
單純想像怪物,孩子只會感到焦慮;而一旦孩子將想像帶入現實,就會引發恐懼。
比如鬼來了、怪物來了、不睡覺會被壞人抓走等等,像這樣的嚇唬往往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造成孩子對一些人和事的恐懼,孩子失去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