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遊戲規則》中說:「語言的力量影響巨大,絕非僅僅是說話的問題,人們太忽視語言的力量了。」
有些孩子,開口的那一刻就贏了,而有些孩子,一開口就輸了。
不會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輸了
前兩天,我在社區散步時遇到祖孫倆,奶奶帶著一個7、8歲模樣的小女孩。
小孩拿著小桶在玩沙子,奶奶在一旁說話。一會女孩哼哼唧唧鬧著要回家,奶奶可能沒聽到,不料女孩發起火來:
奶奶聽到女孩的話,趕緊去幫孩子收拾玩具,邊收拾邊哄。
我被驚得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話能從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嘴裡說出來。
還有上次全家親戚一起去吃飯,飯局尾聲,我點的紅燒肉還剩最後一塊肉沒人吃。親戚讓我吃,我客氣地回了一句:
沒想到他兒子在一旁哈哈大笑起來,說:
親戚趕忙打圓場:小孩子淨瞎說,童言無忌哈!
場面一度很尷尬,老公和我無奈地尬笑。
飯桌上,親戚講他家兒子多才多藝,跆拳道、籃球、架子鼓都學的很好,還是班裡的尖子生,學校裡的小風雲人物。
更是得意地說:
如果孩子一直這麼不會好好說話,哪怕接受再高的教育,成績再好,才藝再多,也難以彌補孩子內心的缺失。
01
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會說話的孩子
全球公認會「好好說話」的人——蔡康永, 他說: 「我的說話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蔡康永就是這樣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把別人放在心上的人。雖然他很會講話,但身上卻看不出市儈圓滑,只會讓你感覺如沐春風。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來源于幼年良好的教育,來源于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他這麼多年職業生涯的積累,會說話不僅讓他擁有眾多的好朋友、好人緣,也讓他事業成功、被我們所熟知。
圖片@微博
就像小S所說:
會說話的人,總是很顧及別人的自尊,也能在遇到問題時,不卑不亢地化解尷尬。
比如剛剛新婚不久的林志玲,前兩天話題:林志玲改姓被傳的沸沸揚揚,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接受採訪時她不緊不慢:
既否認了網友的猜測,也讓那些支持她的人更喜歡她。
03
哈佛大學的一個心理學研究項目曾花了75年跟蹤了724個人,試圖研究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的人生。
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可以說,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人生的幸福,十之八九取決于人際關係。
而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絕不是靠金錢、地位和外貌,而是靠言行舉止。
一個彬彬有禮、言語謙遜、說話在意他人感受的孩子,仿佛讓人感到隆冬壁爐旁的暖意,讓人不禁想靠近,贏得他人的好感。
因此,他們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像身上系著一條安全帶,一旦出現意外變故或動盪,安全帶便會發揮作用,使孩子脫離危險,獲得安寧平靜。
看似簡單的一言一語,卻能幫助孩子成就圓融自如的人生。好好說話的力量,絕不可小覷。
04
孩子怎麼說話,看看大人就知道
大學時曾經給一戶人家做家教,他家女兒琪琪六歲,非常可愛。
第一次到他們家的時候,上完課,她有點害羞地說:姐姐,我很喜歡你,你下次再來好嗎?
一席話說得我心花怒放。
琪琪是那種時刻把禮貌用語掛在嘴邊的孩子。無論和誰說話都是用詢問的語氣:這樣可以嗎?好嗎?
比如她會跟保姆說:阿姨,你收拾東西時候看到我的書了嗎?可以幫我找一下嗎?
媽媽出門時,她會跟媽媽說:路上小心喔,拜拜!對了媽媽,如果你看到路上有賣草莓蛋糕的,可以給我買一個嗎?謝謝。
我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說話這麼招人喜歡。仔細觀察才發現,琪琪的父母也是這樣的說話方式。
比如媽媽會說:琪琪,請你先去洗手再拿餅乾!
再比如:琪琪,你幫媽媽把水果拿來好嗎?謝謝你喔!
當時不懂,覺得這家人客氣地有點虛假,如今想來,這家人真的是十分有遠見。
在孩子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裡,相較于出身、機遇、精力、智力、意志質量,我們最能控制的其實就是說話這件小事。
因為語言就是一種習慣,日常生活中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就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否則,等到孩子語言習慣已經定型,再去矯正就十分痛苦了。
所以,跟孩子說一萬遍好好說話,也不如自己把「請」和「謝謝」掛在嘴上。
Wendy媽咪有話說: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本。
身教重于言傳,這才是親子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要想孩子會說話,首先父母就要自己先做好榜樣。
跟孩子說一萬遍好好說話,也不如自己把「請」和「謝謝」掛在嘴上。
語言就是一種習慣,日常生活中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就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所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范。」
希望所有的家長們能夠以身作則地教會孩子:
古人雲:「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語言的力量歷來不容小覷,從現在開始改變你的思維,改變你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