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孫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錄音師都會表揚我,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進步這麼大,是媽媽的應該都懂,還不是這7年練出來的。」
丈夫鄧超深有體會,遇到什麼事兒不是說:「麗,你說一下。」
而是:「麗,你吼一聲。」
這樣的場景讓很多媽媽都有共鳴,沖著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很多父母的日常。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大聲吼孩子也是無奈之舉,但這並不是可以把吼叫這種行為長期合理化的理由。
畢竟,大嗓門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一、 音量越大,親子關係越差
南京有小學曾經開了一場特殊的家長會,讓每個孩子都在黑板上寫下一句最想對爸媽說的話,有個孩子寫道:
「爸爸,請你不要對我大叫。」
圖片:來源於《現代快報》
大聲說話常常刺傷了孩子的心。
曾經看過一個話題:你為什麼不想回家?
有人回答:
我已經25歲了,我媽跟我的溝通方式還是吼,聲音還特別大。比如起晚了、水灑了、碗摔碎了......雞皮蒜毛的小事都會被她拿來吼,每次聽到我媽的大嗓門,又害怕又想躲。
現在工作了,就特別不願意回家,寧願一個人呆著。
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大喊大叫的孩子,常常感受不到父母的溫柔和愛,甚至充滿不易被發現的緊張和焦慮。
吼叫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止如此,它也讓你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 音量越大,孩子可能越糟糕
面對你的大吼大叫,孩子的反應無非三種:順從、反抗、當耳旁風。
選擇順從的孩子,每天的心情就像過山車,戰戰兢兢地生活,看父母的臉色,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就像上面那個25歲的姑娘,連家都不敢回。
選擇反抗的孩子,則越吼越叛逆。
我身邊就有媽媽,平時沒少吼,可孩子愈加叛逆不聽管教。最可怕的是,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表達方式,經常能看到他們母子兩吵架,媽媽吼一句,孩子回一句,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還有的孩子把你的話當耳旁風。
只要你一吼,孩子的大腦就啟動逃生機制:「罵吧,罵完就好了。」等你講完,孩子嗯嗯哦哦事情就過去了。
生活中,鮮少有父母靠著嗓門大就把孩子教育好的。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將媽媽們的大吼大叫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讓10名7到11歲的兒童聽,聽完給他們發紙筆,要求孩子把喇叭裡的訓誡寫下來,結果,寫下來的正確答案只有13.3%。
研究表明,聲音越大,孩子注意力越是無法集中。
想要教育好孩子,靠的不是音量。
三、 低聲教育孩子更有效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寫道:「我們習慣于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我們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應該是溫柔又不失力量的。
正如有句俗話:「好話不在多說,有理不在聲高。」
為人父母大可不必選擇用聲音去制服孩子,不如把聲音放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