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突然之間不願意和自己聊天了,也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
明明是最親近、無話不說的兩個人,為何會產生代溝?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抗拒的不是溝通,而是不會溝通的父母。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很大程度上是表達不清造成的。
和孩子聊天需要講究技巧,會聊天的父母,養出的孩子才更優秀。
聰明的父母這樣和孩子聊天,你做對了嗎?
01
和孩子聊天,分年齡段戰術
在網上曾經看到過一個話題:「 父母有100種方式能把天聊死」,評論區很多人都表示感同身受。
很多父母不太會和孩子聊天,跟孩子之間的對話永遠是:
「作業做完了嗎?」
「考試考了多少分?」
「在學校的表現怎麼樣?有沒有聽老師的話?」
這樣的聊天,怎能聊到孩子的心裡呢?剛開始孩子還能回答兩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和父母聊天了。
和孩子聊天,方式很重要,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關注點不一樣。
想從孩子口中「套出」你想知道的內容,你就要轉變聊天的方式。
1、0-1.5歲的孩子,他們能理解的概念、詞句非常有限。
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話,句子一定要 簡短、概念要清晰,儘量使用名詞、動詞,加深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玩「 擬人」的小遊戲,比如布偶娃娃、小汽車擬人化,就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2、1.5-3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經歷語言的爆發期。
這一時期的孩子完全能跟得上大人的語速,正常的聊天孩子也能聽懂大人要表達的意思。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使用復雜的句子,能夠使用不同時態和語態的動詞,包括連詞。
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也已經能夠使用長句和分句了。
3、4-6歲的孩子,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語言在這一時期還在繼續發展,發展的方式已經不是那種爆發式的了,而是一種 鮮活的、自然的方式了。
父母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聊天,要 多用正面的語言表達,儘量不要正話反說,或者開玩笑的方式表達。
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知道開玩笑的意思,但他們不喜歡反語,直來直去的語言表達,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
切忌,和3歲以後的孩子聊天, 不要再用疊詞了,比如「看車車」、「吃餅餅」等;
也不要再以各種誇張的表情或嗲到讓人生理不適的聲音表達,比如「哇,寶寶好厲害呀,3歲就長這麼高了!」
孩子會覺得你這樣表達很奇怪,用正常的社交方式和孩子講話就可以。
4、上小學之後,和孩子交流,要轉變說話的方式。
比如你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與其用「今天在學校聽話嗎?」,不如這樣來問: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嗎?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今天有什麼好的收穫?需要媽媽説明嗎?」
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打開孩子的話匣子,還能從聊天中知道孩子心中的價值觀怎樣;
了解他心裡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父母可以適當加以介入引導。
孩子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之後,不是不願意跟父母溝通, 而是父母自己沒有跟上孩子的步伐。
做父母雖然說不需要考試,但仍需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育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過程。
和孩子聊天,這些「雷區」要避開
孩子最討厭的聊天方式,你都了解嗎?這些聊天「雷區」儘量避開,否則瞬間能把天聊死。
1、講道理、說教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常常陷入這個誤區,說著說著就開始跟孩子講起了大道理。
殊不知,你越是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孩子越是會當「耳旁風」。
不僅不能提醒孩子,反而會讓他產生抗拒,甚至逆反心理,偏偏和家長講的道理反著來。
盧梭在《愛彌兒》裡反復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他指出,世上最沒有用處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的感動。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父母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給孩子強加道理。
智慧的父母怎麼引導孩子呢?
父母帶著孩子去看到道理、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
2、忽視孩子的感受
父母們打著「 為你好」的旗號,各種否定、貶低孩子,無論孩子做的好或壞,總是陰陽怪氣的想法設法貶低孩子。
不重視孩子的感受,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這是親子溝通的大忌。
之前一部很火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居中的齊明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當看到她被媽媽否定的樣子,都無比讓人心疼。
選了自己喜歡的裙子,媽媽嘲諷她沒眼光,換成別的顏色後,媽媽又說她沒主見;
工作後成為一名記者,只要一和家裡通電話,媽媽就嫌棄她的工作沒編制,不穩定;
攢錢買了自己第一輛車,開開心心帶媽媽兜風,沒想到媽媽嫌她的車太便宜,丟人。
久而久之,曾經那個驕傲又堅定的明月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畏首畏尾,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女孩,就像媽媽說的那樣。
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最終也會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孩子最希望的是自己的情緒能被看到、被理解。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和孩子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感受,並表達出理解的意思。
3、情感「綁架」
生活中,很多父母明明養育孩子很盡心,卻輸在了不會好好說話。
比如有的家長喜歡用情感「綁架」孩子,跟孩子訴苦、抱怨,發洩心中的情緒。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往往卻最容易說出傷人的話。
「我們這麼辛苦賺錢,還不都是為了你」
「我說這麼多,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是不懂呢」
很多父母在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情感綁架孩子。
說這種話的父母,本質上是想孩子聽自己的話,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扣上了一把大鎖。
用道德綁架孩子,用情感束縛孩子,這是對孩子精神上的傷害。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是一種情感暴力。
真正想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父母,懂得讚美自己的孩子,欣賞他、鼓勵他,給予他家庭的溫暖和愛的擁抱。
我們要時刻牢記,和孩子聊天的意義在于,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做孩子人生的導師。
會聊天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從此刻開始,多用肯定、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聊天。
因為你的生命質量,會直接影響另外一個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