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父母,大抵都會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悉心照顧,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持,卻又在最恰當的時候選擇退出。
這便是最高級而克制的愛子之情。
前幾天在朋友家,剛好看到她兒子從屋裡走了出來。
朋友扭過頭,沖著小孩大喊一句:
「兒子,過來跟阿姨打聲招呼。」
沒想到,小孩一聲不吭走開了,留下了滿臉尷尬的朋友。
「哎,我這兒子,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去年上初一剛接回來,你看,和我一點都不親。
沒少虧待他啊,別人有什麼他也有,但就是和我沒話說,搞得不像親生兒子一樣。」
剛開始看到孩子冷漠,不愛搭理媽媽的樣子,確實感到奇怪。
但聽朋友這麼講,瞬間懂了。
原生家庭是因,孩子是果。
都說男孩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在他出生到6歲,6歲到13歲,14歲到成年,這三個成長階段都需要父母的科學照顧和正確撫養。
尤其是媽媽,更應該隨著男孩的成長,不斷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式。
忽略男孩的成長所需,往往容易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破壞男孩正常的發展秩序。
01
愛和陪伴
決定幼齡期母子關係的底色
許多媽媽看來「無關緊要」的早期照顧缺失,其實是埋在母子關係裡的雷。
即便孩子長大後,表面上對媽媽恭恭敬敬,客客氣氣,但缺乏愛和陪伴的童年,早就切斷了男孩和媽媽間的親密感。
節目《暢所欲言》中,從小就得不到媽媽關注的劉先生便是如此。
因為哥哥出生很坎坷,動過大手術,所以媽媽把愛全都傾注在哥哥一人身上,對他沒有過多的陪伴和關心。
一直以來,他自認為是媽媽的備胎,可有可無。
十多歲便獨立離家,去外地闖蕩,遇事從不主動跟媽媽講,過年也不回家。
媽媽怪他不孝順,他卻怨媽媽不愛他,沒給他足夠的母愛和溫暖。
《養育男孩》一書說:
從出生到6歲,這個年齡段的男孩是屬于母親的。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的幼齡期,是和父母建立愛、親密和安全的最關鍵時期,母親的哺乳、擁抱、撫摸和親吻無可替代。
6歲前男孩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媽媽的關愛和悉心照料。
就像男孩的心靈糧食,不可或缺。
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陪伴,那麼將來無論怎麼努力,都很難再跟兒子建立起牢固的親密關係。
所以,請在他渴望擁抱時展開雙臂,尋找回應時給予關注,不安時告訴他「媽媽愛你」。
相信他這份被滿足的早期依戀,定能讓他擁有被愛的確信。
02
支持和肯定
是維繫少年期母子關係的紐帶
男孩一上小學,很多媽媽總有這樣的苦惱:
明明兒子6歲前還挺討人喜歡,現在卻成了永動機,管也管不住;
分分鐘都有奇奇怪怪的念頭,一不留神就被他氣到七竅炸裂;
跟他講道理,左耳進右耳出,全當耳邊風,到頭來還吃力不討好……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嗎:
一二年級瘋狂曬娃,三四年級人間蒸發。
少年期的男孩頑皮、好鬥,讓老母親們想愛都愛不起。
于是很多媽媽選擇了打壓、控制和怒吼,以至于母子關係越來越僵。
《養育男孩》指出:
男孩的少年期,正在感受來自內心世界的召喚,開始嘗試著成為男人。
媽媽的批評、指責,只會給他帶來強烈的無力感和挫敗感,讓他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我特別糟糕」。
只有媽媽的認同和肯定,才能激起他的生命活力,讓他擁有不斷挑戰自我的底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當他興高采烈告訴你自己的新發現,或展示自己的熱情時,請微笑著告訴他「你真棒」、「你可以」。
有媽媽愛的支持和鼓勵,相信未來的他,才會打心眼裡尊重和喜歡媽媽。
適時退出和閉嘴
是重塑青春期母子關係的良藥
關于「兒子的青春期」,作家麥家這麼形容:
就像陪伴一頭老虎,得小心翼翼。
不少男孩父母深有同感,青春期不僅會和兒子爆發戰爭,還是親子關係最差最難調節的時期。
媽媽們一想到更有深深的無力感。
《變形計》裡,吳獻強媽媽比誰都在乎自己的大兒子,也很上心。
但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兒子總是反感她,動不動和她吵,一溝通不了就離家出走。
其實答案從她日常和兒子的互動,便能一探究竟。
在家裡,只要看到兒子玩手機,她就忍不住會多說兩句,要麼叫兒子多看書,要麼數落他不思進取。
以為「激將」有用,不料她苦口婆心的嘮叨,密不透風的管束,讓兒子越聽越煩,越聽越恨不得趕緊逃離現場。
說到底,不是男孩變了,而是面對青春期的他,媽媽以往的教育模式,權威者的姿態註定贏不了男孩已經進化的心。
青春期的男孩,思想獨立有主見,情緒容易失控不好管。
為了避免母子間的「針尖對麥芒」,李玫瑾教授建議: 父母要學會閉嘴。
著名心理醫生中村恒子也說: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就要從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分離出來。」
對待青春期男孩,責備無用,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
既然他長大了,希望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那麼能為他做的:
就是退一步,和他站在一邊,理解尊重他的獨立個性;
閉上嘴,多做飯,安靜地守護著他的健康成長。
適時的退出和示弱,是青春期重塑親子關係的良藥,更是留住孩子心的妙方。
03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一位媽媽寫信求助心理專家陳默老師,哭訴自己對兒子的愛而不得:
兒子一出生,就在爺爺奶奶家,可她從不虧待兒子,每週都會買很多東西送給兒子。
小學時想把兒子接回家,兒子死活不幹,無奈之下繼續讓他住在爺爺奶奶那,自己隔天都會過去檢查他的學習情況。
上國中了,堅持把兒子送進寄宿學校,整整三年,她和丈夫經常晚上跑去看兒子,給他送這送那。
可兒子如今15歲了,不僅不和他親近,甚至嫌她囉嗦,一言不合就吵架。
她很委屈,為什麼那麼愛兒子,兒子卻絲毫體會不到?
回信裡,陳默老師一針見血指出:
孩子每次見到你,最需要的不是玩具、零食,而是你們對他的親密感情,比如你熱情地擁抱他、和他玩。
同時也給出建議:
「你現在要做的事是,把早年孩子需要的母愛還給他,重新建立親密的母子關係。」
不容置疑,每一個男孩比誰都在乎媽媽。
他之所以不再表達親密,往往是他最需要愛的時候,媽媽沒有及時回應和給予。
如果你的孩子此時正處在幼齡期,請記住:他的世界渴望你的用心參與。
別吝嗇你的擁抱和安撫,給再多的愛和陪伴都不為過,這能給他帶來滿滿的安全和自信。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活潑好動,展示出越來越多的男孩氣質,請好好守護他對生活的熱情,尊重他對世界的探索。
告訴他:媽媽隨時都在,我會永遠支持你,幫助你。
如果你的孩子漸漸長成大人模樣,身心發生巨變,別急著開口,請多聽聽他的心聲,給他做主的機會。
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媽媽要學習的功課。
對他最好的愛,就是北大才女趙婕說的那樣:
「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04
最近看到兒子一臉的成熟,茁壯的身板,不禁總想起作家龍應台那段自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的確,男孩的成長,註定是媽媽這一生最大的挑戰。
但教育對了,會收穫許許多多想不到的驚喜和意外。
好不容易帶他來到世間一趟,總要清楚知道,他需要什麼,便竭盡全力給他什麼。
相信按他的需求,豐豐富富地給予,定能給他一個美滿的童年,許他一個自由幸福的未來。
母與子的緣分,也會是彼此生命裡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