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很窮嗎?」
二年級的大寶從朋友家回來後,就有些心事重重的樣子。好像是猶豫了很久,他終於從自己的思緒中走出來,小聲叫我。
我抬起埋在書中的頭,看大寶欲言又止的樣子,耐心地等他說話。
媽媽,大寶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呀?
一聽這話我心裡不禁咯噔一下,馬上啟動反思模式,回想自己在日常的言行教育中出現過哪些問題,導致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
貌似也沒有啊。
想到他去朋友家玩兒回來的表現,猜想可能在外邊發生了什麼。所以沒有馬上回答他,而是反問道,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果然,聽了這話大寶開始道出原委,我朋友家的電視比咱們家的大,他們家有汽車咱們家沒有,他們家還有好多我沒有的玩具……
我瞬間了然了。
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不斷增強,攀比心理也逐漸滋生,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他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
物質不是衡量貧富的標準
我說道:「兒子,電視機並不是越大越好,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家的背景牆設計是這樣的,如果電視機太大反而影響整體效果。
而汽車只是代步工具,咱們家現在沒車,是因為我們暫時還不需要,如果我們需要也會買的。
另外,朋友家有你沒有的玩具,那咱家是不是也有別人家沒有的玩具呢?你的朋友們來咱們家不也經常說,你的玩具真多呀,對吧?」
大寶點頭稱是。
「兒子,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別人有一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同樣,我們也有別人家沒有的東西,但這並不能作為衡量貧富的標準,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明白嗎?
買某件東西是因為自己需要,而不是因為別人有。同樣,不買是因為不需要,而非買不起。
對自己沒有價值的東西,花一分都是浪費;對自己有價值的,再貴都值得你為之付出。」
大寶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無論是物質還是其他,我希望孩子能夠明白,任何東西,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外在一些表像所迷惑,與別人盲目攀比。
不要讓「哭窮」教育毀了孩子的幸福
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父母都習慣于在孩子面前「哭窮」:
我們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掙大錢!
掙錢太難了,你知不知道爸爸媽媽上班多辛苦,所以你千萬不能亂花錢!
爸爸媽媽辛苦掙錢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怎麼對得起我們?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這種「哭窮」教育在開始階段也許會起到一定作用,讓孩子懂得節約,但時間久了,副作用也很明顯。
孩子可能會變得過度吝嗇,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花錢大手大腳一有錢就必須花光。
如果身居高位,很有可能還會走向貪污腐敗。
我身邊有這樣兩個朋友。
朋友L是一家公司老總,按說經濟條件不算差,但他對自己吝嗇到幾近苛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