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有男孩的父母常常為教育孩子感到頭疼,相比女孩,男孩往往更加頑皮淘氣、好動莽撞、麻煩不斷。
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在所有的動物中,男孩是最難駕馭的。」
男孩的心理成熟要晚于女孩,這個共識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同,在注意力、學習認知方面的能力發展,也普遍晚于女孩。
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這4點需要父母多加注意:
幼年安全感的建立
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對男孩總是帶著一些期待,比如希望他們能夠勇敢一點、獨立一點、自信一點。
所以當男孩面對恐懼表現出害怕時,父母會說:「一個男孩子,怎麼這麼膽小!」
當男孩面對挑戰想要退縮時,會說:「男孩子要勇敢」,甚至勉強孩子去做。
尤其是當男孩哭的時候,總是會引起家長的不滿,「男孩子,流血不流淚!」
其實這樣的觀念有失偏頗。男孩和女孩一樣,都是有全面情感的,他也會害怕、傷心、委屈等等。
尤其是0-6歲這一階段,男孩與女孩沒有根本上的區別。
在這段時間,儘管父親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是孩子依賴的主要是媽媽,因為他需要非常多溫柔、親密的愛,從而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研究表明,幼年時與父母為伴,並且受到足夠關注和愛護的男孩獲得安全感更強,成人以後心理也更健康;他在幼年時體驗到的感情也會幫助他更平穩地度過容易衝動的青春期。
因此,父母應當認識並接納男孩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允許他們表達,多和孩子溝通,盡力體會他的感受。
不要總是板著臉教育男孩不要哭、或是想教他堅強勇敢而把他推開;當男孩受傷時,不要吝嗇你的安慰和擁抱。
這一階段,父母請多花點時間, 給孩子親密的陪伴和溫柔的呵護,幫助他建立充分的安全感。
情緒管理
脾氣火爆、容易衝動是男孩的天性之一。
很多男孩在與夥伴的交往中喜歡打鬧、推搡、碰觸,或是在情緒激動時不顧場合大喊大叫、跳上跳下、隨意搞破壞。
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間產生矛盾時,不顧事情的原委,對自家孩子訓斥一通,或是和對方家長大吵大鬧。
結果,家長的情緒失控,不僅不能幫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反而給孩子做了一次失敗的示范。
養育男孩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幫他們來 學會認知和控制情緒。
比如孩子因玩具被搶生氣,動手打了小朋友,家長要做的首先應該是看清事情的本質,接納孩子的情緒,不隨意斥責他;
其次,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感覺很氣憤是不是?」
接著,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我能理解你很生氣,但是打人是不對的,你可以嚴肅的告訴那個小朋友,‘這是我的玩具,你讓我很生氣,還給我’,或者去尋求大人的幫助。」
再比如孩子在電影院看電影情緒很激動,大呼小叫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感覺很興奮,但是這裡是公共場合,聲音太大會打擾到別人,非常不禮貌。」
在父母的接納和引導中,孩子會逐漸學會控制情緒,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事有分寸感。
允許犯錯,鼓勵嘗試
很多家長對男孩的莽撞膽戰心驚,怕孩子犯錯,或是遭遇危險,常常表現的十分謹慎、保護過度。
「那裡不能去,這個地方不能待,太危險了!」
「別跑那麼快,一會兒要摔了。」
教育家理查說得好:「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於墨守成規,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新。」
男孩具有冒險精神,總喜歡嘗試和挑戰, 這是他們認識、感知、探索這個世界的原動力,對他的成長來說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