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 媽媽 衝突的內心 ! 關注「Wendy媽咪」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鬆!
青春期是人類面臨的永恆話題,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會變得很焦慮、困惑,他們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問:
其實,孩子的叛逆程度與父母的育兒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善於傾聽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會很叛逆。
01
三種管法,孩子越管越不像樣
▼ 過度干預
過度干預,會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許多家長在孩子上中學之後,仍然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
仍然像對待小學生一樣「關心」孩子的生活,從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這些生活小事,到催促孩子寫作業,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有時甚至直接替孩子作決定。
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變得不愛動腦,懶得思考,懶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鍛煉和提高。
▼ 過度獎勵
過度獎勵,會破壞孩子的內在積極性。
有些家長秉持「少批評多表揚」的教育理念,認為表揚和獎賞能夠讓孩子更自信、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但是,獎勵用得不對,也會產生負面效果。
家長如果總是將獎勵作為激發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後做任何事都會渴望得到獎勵,就不會重視做事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也不會徹底地投入,進而對某種行為或學習逐漸失去內在的動力和積極性。
▼ 過度保護
不少家長愛子心切、護子心切。
殊不知,在這樣無微不至的保護中,孩子漸漸失去了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的機會。
02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我想下麵這幾點,你很有必要參詳參詳:
(1)想控制青春期的孩子,是家長教育策略上的最大失誤
孩子小時候,家長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孩子哪怕心有不甘,但依然委曲求全,儘量朝著家長期望的方向去發展。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不再會任憑家長擺佈,他開始有自己的見解和主意,他希望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所以當家長的某些做法讓他感覺心裡不爽時,他就企圖通過自己的反抗讓家長有所收斂或者有所改變。而這個時候,家長想到的不是自省,而是用家長這個身份控制孩子。
當孩子覺得週末了,我可以適當的放鬆一下,關於作業我自然知道抽時間完成,而家長因為不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所以總想控制孩子,逼其看書、寫作業;
當孩子覺得平時上課壓力太大了,考試完之後想和朋友一起玩耍玩耍,而家長就開始神經緊繃了,覺得孩子這是要落後的表現,於是總會千方百計的想辦法控制孩子;當孩子作業寫完後,想適當的看看電視再去進行閱讀時,家長總覺得孩子一刻都不能鬆懈,與其浪費時間看電視,不如抓緊時間去學習,於是家長又開始想方設法逼孩子去學習……
家長越想控制,孩子越想掙脫,總想著控制青春期的孩子,是家長教育策略上的最大失誤!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身體又快速發育,這就讓孩子覺得我到了自己做決定的階段。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依然用小時候的控制方式進行引導,勢必會引起孩子反感,因為孩子感覺不到尊重、理解和關愛。
(2)父母要調整心態,先學會沉住氣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小時候對自己各種依賴不說,還百依百順。而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總是不聽自己的擺佈,他就感覺孩子翅膀硬了要上天,自己必須拿出家長的氣勢鎮壓他,不然孩子可能連自己姓什麼都忘記了。
當孩子學習成績考差了,以前家長吼孩子,孩子最多就是委屈的時候哭一哭,可現在孩子開始頂嘴了,家長就覺得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於是放大分貝劈頭蓋臉的罵。
以前孩子有什麼心事兒都會給父母分享,可現在孩子連寫的作文都不要父母看了,家長就覺得孩子逆反不知好歹,非要讓孩子拿出看看,結果雙方僵持著,最終不歡而散。
性格急躁、沉不住氣的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只會把孩子培養成為更為逆反的「人才」。今天家裡雞犬不寧,明天家裡天翻地覆,像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家庭都真實存在。調整心態,不要那麼急,先聽孩子說說自己的觀點,讓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他才會願意聆聽你的見解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