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因為孩子受傷、委屈或是成長中的挫折,而對孩子感到心疼,然而孩子卻往往很難理解父母的辛苦,甚至有大批年輕人不工作,在家做起了「啃老族」,除了父母教育失敗,更多的原因是孩子沒有學會共情。
何為「共情」?
共情又稱同理心,是 指體驗他人所處的環境,繼而能理解他人感受和心情的一種能力。
當孩子沒有共情能力或者共情能力差時,就很難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進而導致只有父母為孩子操心的份,孩子卻不會心疼父母。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難處,往往這類孩子長大後會特別孝順。然而現實是,如今的孩子越來越沒有共情力,越來越不會心疼照顧父母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貼心的小棉襖,如果自家寶寶有以下這些表現,說明很會心疼媽媽,對照你家娃看看中了幾條。
孩子懂不懂得「心疼媽媽」,都寫在日常表現裡
一、願意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媽媽
護食是人類幼崽都會有的行為,尤其是3歲之前,他們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尤其是食物。如果他們肯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給媽媽,能從側面證明他們是真的愛媽媽。
二、有保護媽媽的意識和行動
孩子保護大人就是愛你的直接表現,很多家庭中當父母發生衝突時,寶寶都會沖過來護著媽媽,甚至伸出自己的小拳頭打向爸爸。
如果家裡的孩子總是把「別欺負我媽媽」掛在嘴上,足以說明孩子對媽媽的疼愛。
三、會安慰媽媽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對身邊人的情緒和行為都很敏感,如果媽媽在外面受到委屈回到家裡心情不好或打不起精神,會疼媽媽的孩子都會走到媽媽身邊,學著大人的樣子摸摸媽媽的手或頭,看似簡單的動作就是孩子在表達對媽媽的愛。
四、喜歡粘著媽媽
孩子的安全感通常來自跟他們相處時間最長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從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和媽媽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加上出生後無微不至的照顧,更讓寶寶充分信任媽媽。
如果孩子無論走到哪都喜歡粘著媽媽,說明孩子對媽媽有充分的信任,當媽媽需要寶寶的時候,肯定也會陪伴媽媽,心疼媽媽。
如何讓孩子學會心疼媽媽?
媽媽要懂得示弱:
很多媽媽在孩子面前無所不能,給孩子樹立了全能的榜樣,孩子很多能力就得不到鍛煉了,而且媽媽總是一副堅強的模樣,孩子也無法產生心疼憐愛的情緒。
因此,想讓孩子學會心疼別人,媽媽就要適當示弱,遇到難題向孩子求助,不必在孩子面前隱藏自己的情緒,逐步鍛煉孩子的各項能力,讓他擔起一定的責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榜樣: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經常心疼、關心父母或長輩,這些不經意的行為會在孩子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無形的影響對孩子極為重要。
刻意的表現反而會被孩子看破,當孩子被父母行為影響時不僅能明白父母的辛苦,學著心疼爸爸媽媽,還會「愛屋及烏」尊重自己的隔輩長輩。
寫在最後
「媽媽,洗腳」應該是很多年輕人再熟悉不過的廣告詞,這一則公益廣告當年引來不少孩子的模仿,同樣各種影視作品中的關心父母、為家庭付出的情節都值得給孩子觀看,尤其是有明星的帶頭作用,效果更佳明顯。
沒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很難心疼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也沒有責任感,很難獨立在社會站穩跟腳,比起大愛和大情懷,讓孩子學會心疼自己的父母,關心身邊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