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的孩子很喜歡頂嘴,而有的孩子卻不敢頂嘴,這小時候鮮明的對比其實在長大之後也會有點區別。
張女士是10歲男孩的媽媽,張女士發現兒子到了青春期,總是很喜歡和自己頂嘴,自己在教育兒子的時候,兒子總有一大堆理由來去反駁自己,讓張女士非常無奈,想著男孩子難免頑皮了一些也是很正常。
張女士鄰居家的兒子也和張女士的兒子差不多大,鄰居是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面對孩子做錯事情,張口就打罵。而鄰居的兒子只能在一旁默默不作聲。
其實小時候「愛頂嘴」和「不敢頂嘴」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性格還是有明顯差異的,家長要極其重視。
01
「不敢頂嘴」的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1、性格內向,喜歡隱藏自己內心想法
很多父母都會覺得,「不敢頂嘴」的孩子才是比較懂事聽話的好孩子,但其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敢說出來,所以長期以往,在孩子長大之後也會不敢把自己的內心想法說出來,性格內向,甚至喜歡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
2、缺少主見,不敢反抗
一般來說,小時候「不敢頂嘴」的孩子往往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豐富,但是總遭到父母的否定,所以漸漸地不敢與父母頂嘴,這樣一來,孩子便越來越沒有主見,什麼事情都聽父母的安排,也不敢反抗父母。
02
敢于頂嘴的孩子
往往更獨立,有主見
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
將2-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喜歡頂嘴,反抗性比較強。
另一組孩子懂事乖順,反抗性比較弱。
結果發現:
反抗性較強的孩子80%都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反抗性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長大後能夠獨立行事,判斷能力也較弱,經常需要依耐別人。
由此可見, 會頂嘴的孩子,不僅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敢于獨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教育家劉墉對兒子劉軒的教育非常嚴厲。
他常常在節假日要求劉軒學習中文;
在劉軒要出去玩時,要求他撿松果、掃樹葉,清理屋簷下的排水溝。
劉軒覺得父親是沒事找事,于是,經常跟父親頂嘴,對著幹。
父親也經常罵他是個叛逆的「混賬小子」。
有一次,父親責問劉軒:
「你為什麼總是那麼叛逆?」
劉軒理直氣壯地頂嘴道:
「因為我覺得我長大了,不該什麼都聽你們的。
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裡!」
就是這樣擁有著強烈自我意識的劉軒,長大後驚豔了所有人。
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學習自己喜歡的心理學,並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專家;
他利用自己跟父親多年鬥嘴訓練出來的敏捷思維,迅速反應,進入了媒體,一躍成為台灣文化媒體人的代表;
他利用自己不服輸,喜歡嘗試,喜歡挑戰的性格,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各種可能性,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他去策劃廣告,成為台灣知名的創意達人和品牌顧問;
他去參加演講比賽,成為《我是演說家》全國總冠軍。
他的獨立、自信、勇敢,堅毅不服輸,讓他的人生充滿了驚喜,也實現了各種可能性。
正如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
能夠跟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主見,擁有創造力,敢于挑戰自己。
所以,會頂嘴的孩子,往往未來可期。
03
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
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4歲,他們會通過「不」、「才不是」等語言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
第三個叛逆期是12-17歲,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只有經歷過叛逆期,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個體。
而頂嘴則是每個孩子叛逆期都會出現的行為。
頂嘴,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開始覺醒。
他開始自我思考,開始強烈地想要表達自己,想要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訴求。
孩子頂嘴,並不是「不聽話」、「沒教養」、「故意作對」,而是他們採用語言的形式與父母對抗,尋找自我,建立自我個性的必經過程。
Wendy媽有話說:
記得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
很多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
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事實上,孩子不是永遠都錯,父母也不是全都正確。
一味地命令或者強迫孩子聽話,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抗。
只有父母先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改變態度。
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方式,藏著孩子與未來交手的樣子。
允許孩子頂嘴,堅定地與孩子站在一起,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