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在網上說:
不願看見孩子哭,是許多父母內心真實的寫照。
德國教育專家麥克說:我們不喜歡看到孩子難過哭泣, 不僅是哭泣讓我們覺得麻煩,而且也懷疑自己的價值。
我們認為,孩子不哭鬧,我們才更像成功的父母。一旦孩子大哭,我們會感到無措和失敗。
而在大庭廣眾面前,孩子哭鬧,更會使我們感到非常難堪,怕別人覺得我們沒管好教好。
越害怕,越不允許,我們的做法越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好友講述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孩子寒假去姥姥家待過一段時間後,脾氣變得特別大,什麼都要按他的要求來,不然就哭鬧不止。
一切原因都出在姥姥太怕孩子哭了。
姥姥帶孩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吵著要買零食。姥姥說:「乖,就要吃飯了,先不吃。」孩子秒哭:「不嘛!不嘛!我就要現在吃!」
頓時姥姥急得連哄:「好好好,我們買。」
叫孩子不玩了,孩子又哭起來,姥姥一聽又立即改口:「不哭不哭,再玩一會。」
為了不讓孩子哭,就一味順著孩子,會使孩子習慣用哭鬧作為要脅的法寶,變得任性、霸道,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越來越難管。
當孩子哭時,家長會怎麼做?
當孩子哭時,大人通常會有如下這樣一些反應:
1、不許哭!不要哭!別哭了!(制止)
2、哭什麼哭?哎呦,哭得煩死了!(厭惡、反感)
3、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好哭的?(否定)
4、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埋怨)
5、你看看你怎麼搞的?還好意思哭?(斥責)
6、你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
7、你再哭?再哭媽媽就把你丟在商場不管了!(恐嚇)
8、叫你別哭你還哭?這麼嬌氣,一點出息都沒有!(打擊自尊)
9、男子漢怎麼能隨便哭鼻子呢?記住你是一個堅強的孩子!(鼓勵)
10、別哭了,哭是沒有用的,有什麼想法你說出來!(引導)
11、不要哭了,媽媽帶你去玩一個有意思的東西。(轉移)
12、好吧好吧,別哭了,你想買什麼就買,你想做什麼就做。(妥協)
13、要哭你回房間一個人哭去,哭完了再出來。(冷漠)
14、別哭了,媽媽告訴你啊,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講道理)
結果會是什麼樣子?
你叫孩子「不要哭」,孩子真的就不再哭、變得堅強樂觀了嗎?
第1種,你越是制止、越是反感,孩子越是抽抽搭搭哭個不停;
第2種,孩子迫于你的淫威,強忍住淚水,情緒被壓抑;
第3種,孩子在你妥協之後學會利用哭鬧作為威脅你的武器;
第4種,孩子受到鼓勵和啟發,不哭,變得堅強和樂觀。
很顯然,我們都希望是第四種結果,皆大歡喜。但是,可能性有多少?
無論是恐嚇孩子「不許哭」,還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沒什麼好哭的」,或是威脅孩子「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或是鼓勵孩子「做一個男子漢」,或是引導孩子「把想法說出來」……
大人們軟硬兼施,千方百計,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制止孩子哭!是「制止」,而不是接納孩子、允許孩子哭!這樣做真的對嗎?
我們要坦然面對孩子的哭,同時不縱容孩子無理取鬧的哭。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請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
我們都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會害怕退縮嗎?
當我們遇到打擊時,我們不會沮喪難過嗎?當我們的願望沒有滿足、目標沒有實現時,我們不會悲傷嗎?
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就像大人哭也是有原因的。
哭,是一個信號,有助于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好,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也不夠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夠好,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傷害、悲傷、壓力、委屈、失望等等問題時,能夠保持冷靜和淡定,是不是也太不靠譜了?退一步說,我們自己能做到冷靜和淡定嗎?
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只會叫孩子「不要哭」,結果呢,適得其反,孩子往往哭得越來越兇,家長則被鬧騰得越來越煩,搞得兩敗俱傷。
孩子發脾氣時哭,堅持原則,耐心等待胡可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帶兩個兒子逛超市。
小魚兒拿了一袋零食想拆開,胡可說:「不能打開,沒有交錢的時候不能打開。」小魚兒馬上抓狂地尖叫,大哭大鬧。
胡可微笑淡定地看著小魚兒,說:「不用管他,讓他叫。」
在持續一分多鐘的哭鬧聲中,胡可沒有生氣,也沒有說一句話。
直到小魚兒不再哭鬧,她走過去,蹲下來,溫柔地說:「要到收銀臺付了錢才能打開。」
小魚兒點點頭,安靜地跟著媽媽離開了這裡。
來源綜藝:《媽媽是超人》
胡可說:
當孩子被父母拒絕時,無論哭鬧多久,父母都無需吼叫打罵,也不必改變原則,只要溫柔堅持,耐心等候,給孩子一個發洩情緒的時機。
孩子獨自受挫時哭,悄然觀察,放手成長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遇到了一點小麻煩,如蓋子打不開,東西卡住了,紙壞了等等,孩子受挫而哭。
只是情緒自然地流露,並非需要父母幫忙。
父母聽見孩子突然哭起來,卻沒有叫自己。不妨等一等,先在遠處悄悄觀察。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挫折,都需要有這樣不斷學習獨自解決問題的時刻。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不必產生挫敗和焦慮感,也不要太過擔心,想法設法急于制止。
Wendy媽咪有話說:
別讓孩子的哭鬧成為要脅父母的手段,也別讓孩子失去簡單的情緒發洩。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會真正樂觀、快樂。
允許孩子哭,孩子才能認識規則,擁有自製力與抗挫力,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允許孩子哭,比讓孩子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