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沖突的內心!關註“Wendy媽”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松!
現代社會,家裡大多只有一個孩子,個個都養成了小公主和小皇帝,出門在外,前呼後擁,祖孫三代,伺候在側,唯恐一個照顧不周被「皇族」降罪。外人看了搖頭歎氣,可家裡人卻食髓知味,恨不能把孩子捧在掌心上。
這種行為便是「慣子」,過度溺愛,只會讓孩子的未來陷入不幸,因為父母沒辦法守護孩子一生,而等到成年後,孩子也有自己的道路要走。作為育兒領域的專家,白岩松對此頗有感歎,特別提出,孩子不能溺愛,有些苦頭吃得越多,對孩子的未來越有好處,想讓孩子更有出息,家長就要把握好手中的尺子。
家長再愛孩子,也不能在這3件事情上放縱,否則只會毀了孩子。
1、謊話連篇
8歲的孩子施展「武功」,把花瓶打破的故事。當媽媽問起這件事情時,他卻沒有說出實行,卻說是家裡的貓幹的。
很多家長回饋,孩子越大越難管,不聽話,總愛說謊,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就只能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但是,家長的縱容,也許會害了孩子。
2、過度滿足
有一位讀者在後臺留言:「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缺,想要什麼我們都能滿足他,但是,發現他現在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
我回復他:「這會不會是過度滿足孩子的後果呢?」
現在,很多人的家庭條件都不錯,孩子的過度需求,家長過度滿足非常普遍。
其實,過度滿足,是一種傷害。
輕易滿足孩子,長久以往,會把寵溺當成一種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
在孩子的印象中,他能呼風喚雨,能理所應當得到一切。當家長滿足不了孩子時,孩子就會產生埋怨。
小時候被過度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對生活、身邊的人也會提出各種過分要求,這對未來的成長非常不利。
3、從不做家務
最近有一位讀者跟我傾訴,她的孩子上小學了,每次輪到她孩子值日,她都需要跑去幫孩子打掃,因為她從來都沒讓孩子做過家務。她總感覺哪裡不對,但又說不上來。
孩子是家長的心肝寶貝,捧在手心上,孩子只負責把書讀好,其他事情都不需要處理。
這類孩子雖然分數很高,但其他能力卻很弱,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離開父母就無法適應外面的環境。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正確的愛孩子。
如果孩子有這幾個跡象,就要注意了:
只要不如意就發脾氣,不達到目的就撒潑、哭鬧;
對長輩沒有禮貌,愛答不理,甚至口出惡言;
不會做家務,8歲了還讓媽媽幫著刷牙。
……
千萬不要把「溺愛」當成「寵愛」。
其實,愛孩子的最好的方式是 「愛而不寵」,不如嘗試這3個方法:
1. 愛要有限度
把握好寵愛和寵溺的分水嶺,愛孩子要有一個限度。
無論是買東西,還是其他事,不要事事都滿足于孩子,要讓孩子學會自控。
比如買玩具的時候,告訴他只能買一個;去遊樂場時,約定好玩幾個項目,玩幾個小時回家等。
「無限供量」不是愛,有了限制,孩子才懂得感恩。
做好愛與溺愛的分水嶺,孩子才不會恃寵而驕,才能讓孩子更積極、健康的成長。
2. 培養孩子責任心
有人說,要想讓孩子有責任,就得讓孩子肩上有重量。
我們要創造一些條件和機會,讓孩子鍛煉。
「分享家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當孩子懂得承擔家務時,這意味著孩子更懂得付出,更加獨立。
如果孩子遇到了困難,妞們要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即使做錯了,也要勇於承擔責任。
若孩子有了責任心,在面對困難時就不容易退縮,也會堅定理念,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3. 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
溺愛是什麼事都為孩子,而寵愛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去做。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擺脫依賴,更加自律和自理。
當孩子得到鼓勵時,就像花朵得到陽光,渾身充滿了力量。
而當孩子做好一件事,父母再給予獎勵時,就變得理所應當,也能更好的表達愛。
這才是寵愛的過程。
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考驗。無論怎樣,不慣著孩子,才會讓孩子成長,才能讓他受益終身。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很苦。
我們總以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完全可以替孩子描繪、設計未來,但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種子,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土壤,但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孩子需要自己成長。
孩子和種子一樣,只有歷經風霜、雨雪,挫折和挑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終將要學會自己面對一切,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長大!
一分鐘認識我:親愛的,你好!我是Wendy媽,這裡有育兒乾貨,有情感小文,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准沒錯,願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如果您有育儿困惑,请关注親子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