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是不是一個很差勁的媽媽?」
昨晚和閨蜜微信聊天,她突然這樣問我。
原來,她又沒忍住吼了兒子。
她兒子咳嗽得有點厲害,醫生讓忌口,結果,兒子不僅偷吃了冰箱裡的雪糕,還拒不承認,她氣不打一處來,惡毒的話噴湧而出,響徹整個屋子:
「就知道吃,咳嗽還要不要好了?」
「咳死你算了!」
這次被吼後,兒子一聲不吭,不哭不鬧,轉身回了房間。
夜晚,兒子咳嗽聲一聲聲傳來,後悔又內疚的她,起身給兒子倒了杯溫水,還道了歉。
結果兒子卻翻身背對著她,什麼也沒說。
並且,倔脾氣一上來,愣是兩天沒搭理她。
她苦惱道:「我感覺孩子離我越來越遠了。」
想起資深國際記者周軼君說的一段話:
我走了一圈國家,得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因為一旦情緒爆發出來,你後面說再多的道歉都是沒有用的,你看他默不作聲,其實好多東西都在心裡。
在你對孩子吼出的一瞬間,孩子完全是蒙的狀態,因為前一秒他還和你高高興興的,但是下一秒你就突然變臉色了。孩子承受的心理落差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那些經常被吼的孩子和沒有被吼過的孩子,長大了差別真的會很大。
1.經常被吼的孩子膽子會很小,有的還容易自閉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吼孩子。孩子摔碎個杯子,不小心把水灑了,有的家長都會把孩子說一頓,說孩子太不小心了,數落一頓。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就會變得膽子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不敢去做,生怕做錯了或者做得不好就會被罵。更有嚴重的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與人交流,變得自閉起來。
2.孩子變得不自信
我們成年人在做不好事情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諒解,孩子更是如此。孩子本來就對這個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每次在探索新事物的時候難免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每次犯錯都遭到吼罵,時間長了,孩子在探索新事物的時候就會變得小心翼翼,變得不自信。嚴重的甚至都不會去探索新事物了。
3.叛逆心理會更強
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家長再次吼罵孩子的話,孩子就會反抗,做好很多錯事,甚至離家出走。《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其實就是典型的例子。小時候自己不管做得再好,總是得不到表揚,經常遭到媽媽的批評吼罵,到最後家直接和這個家斷絕了關係。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的,不管用什麼方式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過得更好,但是吼罵確實不是正確的方法。可能父母贏了孩子只需要一句吼罵,但是可能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的一生。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走出「吼孩子–自責–又吼孩子」的閉環呢。
其實《不吼不叫》一書早就告訴我們, 自責和愧疚無助于改變,這種心理只會讓我們缺乏去改變的動力。
我們需要的是行動上的立即改變。
1. 用低聲教育代替大聲吼叫
在《爸爸去哪兒》裡,陳小春就經常扯著嗓子吼Jasper,Jesper總是小心翼翼的,怕不小心又惹爸爸不高興,父子倆相處的很不愉快。
有一次,Jasper委屈地和爸爸說:「你今天吼了我好多次。」
陳小春這才開始反思自己,應該小聲點和孩子說話。
後來,當陳小春用低音量和孩子說話時,Jasper明顯不再畏懼爸爸,兩個人親密了許多,陳小春也很少再發脾氣了。
一項心理學研究就發現:當父母用低聲批評時,可以趕走憤怒,使人理智、情緒平和,而大聲批評,往往容易引爆情緒。
2. 每一次發火之前按下暫停鍵
作家娜塔莉·布朗有三個孩子,7歲的貝爾、4歲的米蘭和2歲的戈爾德,天天各種調皮搗蛋,吵架打鬧。
但她卻從來沒有大聲呵斥過孩子,反而總是和聲細語的,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為了不發火,每次和孩子發生矛盾時,她都會躲到衛生間裡深呼吸。
平靜下來後,才會讓三個孩子就拔頭髮、扔遙控器或玩具分配的事,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
給情緒按下按下暫停鍵,躲過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3. 如果忍不住吼了孩子,請和他道歉
教育家尹建莉說:「父母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如果忍不住吼了孩子,請及時放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是媽媽不對,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說。」
吼完孩子,我們都需要一個冷靜,反思,道歉,梳理自我的過程。
通過復盤,記錄和追蹤自己的情緒來源,下次再遇見類似事件時,我們才能從容地處理。
Wendy媽有話說:
戒吼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哪怕道理都懂,方法都嘗試了,我們依舊可能在一次次療愈中重蹈覆轍。
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只要保有一顆成長的心,每天努力一點,進步一點,我們一定可以走向不吼不叫的彼岸。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