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沖突的內心!關註“Wendy媽”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松!
每一位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總是會伴隨著各種擔心:
擔心孩子走路不穩會摔跤,玩的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擔心孩子對自己說謊,學習上不自覺;
擔心孩子自理能力差,不會照顧自己······
適度的擔心是正常的,可以幫助家長留心孩子的行為,及時調整教育方式,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如果在某些方面過度擔心、焦慮,反而會讓孩子在那些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差。
正如心理學專家陳默教授所說: 「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情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這件事上會有麻煩出來的。」
01
你的焦慮,正在毀掉孩子
每一個父母心裡都住了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敵人——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孩子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
他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
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真的再也不用擔心他的學習了。
自從女兒上學後,精讀媽見到了太多「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對比,我就開始焦慮。
不知不覺中,我開始對女兒吼叫:
究竟要我說多少遍你才聽?
你看看XXX,再看看你自己!
你就不能用點兒心?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上課都在幹什麼?
哭什麼哭,哭能解決問題嗎?
我的焦慮導致情緒不好,常常會批評女兒。
有時候一道簡單的數學題反復講幾遍,她還是不會,我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氣了,高聲訓斥她幾句,她委屈地哭了,我很後悔,但下次還這樣。
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那段時間,我們一家人都過得糟糕透了。
我的焦慮情緒傳遞給了孩子,孩子臉上沒有了笑容,對上學也開始厭惡。
焦慮的父母,不只我一個,甚至有父母把焦慮提前到孩子上幼稚園。
有一個三歲孩子成片掉頭發,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醫生追問孩子家長才發現,罪魁禍首竟是孩子媽媽。
為了讓他上好的幼稚園,給他報了五個培優班。
家長用高劑量、高添加的飼料催著孩子長大。
孩子馬不停蹄奔波于各種培訓班,壓力太大不堪重負。
眼看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牛娃,而自家的孩子那麼普通,中產階層的父母不得不焦慮。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到「搶跑」大軍,他們連拉帶拽地帶著孩子拼命向前奔跑。
搶跑,至少能減少點焦慮。贏在當下,總算能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
可這樣,累壞了家長,也傷害了孩子。
02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越淡定,孩子越從容。
陪孩子看《小豬佩奇》,發現佩奇媽媽的淡定育兒方式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經典的跳泥坑,佩奇告訴媽媽她想跳泥坑。
正常的媽媽會是什麼反應呢?應該是:「不行,絕對不行!」而佩奇媽媽卻沒有阻止,只是堅定的提醒佩奇,泥坑可以跳,但必須穿上靴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