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常常面臨這一個問題:
事業成功和教育孩子,到底孰輕孰重?
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給他完整的安全感。
有人說,沒有錢,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去穩定家庭,去維持親情?
可他們忘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終生遺憾。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每個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01
很多人都知道,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卻不知道,有一種父母,叫做「別人家的父母」。
古語雲,子不教,父之過。古語還說,慈母多敗兒。
可見,孩子會成為怎麼樣的人,和父母有著剪不斷的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一生中最好的老師。
想起「才女」武亦姝媽媽說的一句話:
「天才是不存在的,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是父母。」
從小,武亦姝父母就會花很長時間陪她一起讀書、畫畫和練習書法。
為了給孩子做好榜樣,他們遠離了麻將桌和遊戲機,耐心陪伴孩子學習。
武亦姝爸爸每天16:30都會關閉手機,就是為了能夠專心陪伴孩子。
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根基在兒童時期。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榜樣示范,直接決定孩子的將來。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學在心裡,體現在行動及嘴巴上!
主持人白岩松認為,為人父母有三大責任:
1)成為孩子的榜樣;
2)不惜代價為孩子實現夢想;
3)幫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在力量和外在好習慣。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惟有通過言傳身教、全力以赴,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幫助孩子成長。
02
孩子18歲之前的人生
是由父母決定的
《小歡喜》中,宋倩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這句話太以偏概全了,可事實是,在孩子18歲之前,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的確,孩子會上學,會交朋友,會受社會環境周圍環境的影響。
可是歸根結底,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人生的底色,孩子遇到的一切問題都是可以在家庭教育中解決的。
成為一個父母,從來不是把孩子生下來,給孩子吃,給孩子穿,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行了。
連動物都知道訓練幼崽生存捕食的技能,更何況我們人類。
我們父母的責任,就是讓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所以,孩子的交友、孩子的學習、孩子的脾氣,孩子的品格,孩子的生活能力等等等等,都離不開父母的教導。
當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偏差,不要說孩子被壞朋友帶壞了,你為什麼沒有告訴孩子該和怎樣的朋友交往?
當孩子的成績出現了問題,不要說學校老師不負責任,你為什麼沒有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當孩子教養出現了問題,不要說環境影響了孩子,你為什麼沒有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對的,什麼行為是錯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父母是很難推卸責任的,任何人都可以說:對不起,你的孩子我無能為力,請另請高明吧,但是父母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