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上小學了,是不是感覺很輕鬆了?錯!
小學是萬里長征的一個起點,孩子不能鬆懈,你更不能鬆懈。
小學底子沒打好,後面就難了,所以,家長不要陷入這5個誤區。
1
誤區一:完全不管
教育孩子有三大騙局:快樂教育、釋放天性和學歷無用。
有的家長想讓孩子快樂長大,以為長大了再管教也不遲。
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有的家長認為,順應孩子的天性是最好的教育。
可懶惰也是天性之一,若從小縱容,就會埋下禍根。
更有家長堅信「讀書無用論」,殊不知在不管孩子的學習時,也關上了孩子通往未來的大門。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若父母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一個嘴上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自己卻整天玩手機、打麻將的父母,不能讓孩子信服。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董卿的父親為了讓女兒成才,自小就狠抓她的教育,每天都要背古詩詞,抄成語故事,讀經典名著。
武亦姝的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自己以身作則,陪著孩子一起讀《二十四史》,背經典詩詞,演名著故事。
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整個家庭努力的成果。
2誤區二:重智力發展輕情商培養
很多家長對于送孩子上學,讓孩子學習產生了一個嚴重的誤解。
認為學校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成績,只要孩子成績好,那教育的目的就算達到了,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計。
1、包辦一切
所以常常會聽到不少家長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其他都不用管。」
家長以為這樣是為了孩子好,但事實恰恰相反。
家長似乎忘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讓孩子專于學習固然沒錯,但是除了學習之外,家長包辦一切的方式卻是對孩子成長的剝奪與傷害。
替孩子包辦一切的家長,其實是在剝奪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對自己更加依賴。
這樣長大的孩子,縱使學習成績再優異,生活也難以自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生活和學習也會受影響,最終成為社會「巨嬰」。
2、自由放縱
再比如,在獨生子女偏多的今天,很多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照顧,事事順從。
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嬌生慣養,飛揚跋扈的性格。
任性與自我成了這一類孩子的主要性格特徵。
這一類孩子長大後,會因為性格原因很難與人正常相處,甚至難以融入社會環境。
教育策略:
1、培養孩子獨立性: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去面對日常生活問題。
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適當的提醒孩子注意哪些物品以及整理的速度;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理能力,讓孩子自己動手穿鞋穿衣,系鞋帶;
2、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樹立孩子的平等意識,給予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
教育孩子與人玩耍時要友好、學會與人分享;
及時和孩子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意願,不到端父母的架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
孫元明教授曾指出:
「社會不需要考試機器,它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這就需要父母懂得如何‘理性施愛’。」
家長在教育低年級孩子時,最應該看重的不是學習成績,更多是習慣養成與情商培養。
3
誤區三:越俎代庖
小學階段,孩子需要「陪讀」。可在陪讀過程中,父母往往會犯這幾種錯:
在旁邊監視:一旦發現孩子走神就斥責。
指指點點:一旦發現孩子做錯就指點。
直接代勞:喜歡為孩子分擔,代替孩子做作業。
如果父母總是越俎代庖,就相當于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北大才女趙婕曾說:「我最敬佩一種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親密的照顧;在孩子長大後,懂得適時放手。」
這裡所說的「放手」,不是前文所說的完全不管,也不是將孩子託付給老師。
而是在陪伴與引導的過程中,把成長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天賦,也不是努力。
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以推卸給任何人。
孩子能否獨立,是否長大,取決于父母的教育。
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是大筆一揮寫上自己的名字,還是在人群中尋找監護人的影子。
在恰當的時候應該選擇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獨立成長。
父母的品位、格局和境界高度,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線。
4誤區四:盲目從流
當前教育中,存在比較嚴重的「跟風」現象。
比如這段時間流行英語,家長就讓孩子學英語;之後流行畫畫了,大家一窩蜂去學畫畫。
家長給孩子報了上不完的班,卻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跟風教育,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毫無特點的庸才。
你讓孩子讀書,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有好質量,這些都是對的。
但是,孩子應該讀什麼書,養成什麼習慣,擁有什麼質量,你有考慮過嗎?
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明確的認識與目的,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出問題。
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家長給她報了很多班。
除了要學舞蹈,學畫畫之外,她每天晚上都得上補習班。
結果不僅舞蹈與畫畫都沒學好,成績也一直退步,課堂表現越來越差。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選擇適合的、正確的,才是為了孩子好。
要知道,一個孩子的習慣、閱讀、質量、修養等等都與目標息息相關。
父母首先有了目標,對孩子的教育才有方向,孩子的學習才有目標。
一個家庭的教育、素質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請所有父母務必慎重。
5、 誤區五:
重知識成績輕學習能力
孩子進入小學後,學習任務相比幼稚園時會有所增加,也會更加在意學習成績,考試分數的變化。
不僅孩子心理上有所變化,身邊的親戚也會在有意無意中詢問起孩子的成績。
這不但使得孩子的心理壓力加劇,更使得一些愛面子的家長感到壓力。
很多家長因此更加重視孩子的成績問題,導致出現對孩子教育的偏差。
1、檢查作業出現極端
如何幫助孩子檢查作業,是家長一直以來的困惑。
所以在檢查孩子作業時,最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情況:檢查過于仔細或者放任不管。
對孩子作業看得過于仔細,將問題一一指出來,並告訴孩子如何去修改,看似負責,但未必對孩子學習有幫助。
孩子容易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應付式完成作業,等著家長檢查指出問題,告訴答案再修改。
對孩子的作業放任不管,則會讓孩子產生「作業並不重要」的誤解,從而潦草應付作業,反正家長也不會檢查。
知識鞏固不及時的同時,更容易形成寫作業拖延癥。
2、一味指責錯誤卻不給予方法
由于種種原因,孩子的成績不穩定,成績落差大時,家長往往容易著急上火,訓斥責罰孩子。
但是打罵的同時卻沒有實質性的行動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一味的責駡並不是解決的關鍵,家長應該靜下來想一想應該怎樣去幫助孩子問題。
孩子需要的不是訓斥,而是家長給予的實實在在的方法與幫助。
教育策略:
1、檢查孩子作業時:檢查低年級孩子作業,對錯不是檢查作業的最終目的,完成度與工整性才是。
查看孩子作業是否有遺漏,是否有少做題目,間接了解孩子在課堂上是否有認真聽講;
檢查作業字跡,是否隨意潦草,了解孩子做作業時的認真程度。
2、孩子成績下降時:不要做過多的批評與指責,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是關鍵。
與孩子一起分析試卷,找出問題根源,並找出方法去解決;
如果是考試粗心所致,那麼就要著重糾正孩子粗心的毛病;
如果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所致,家長就要幫助孩子一起回頭去鞏固知識點;
學習成績只是一時的榮譽,學習能力卻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財富。
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家長要先教會孩子如何獨立自主去學,比直接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更重要。
Wendy媽咪有話說:
學習成績只是一時的榮譽,學習能力卻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財富。
先抓習慣,再談成績,家長要先教會孩子如何獨立自主去學,比直接幫助孩子取得好成績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
「我們培植兒童的時候,若拘束太過,則兒童容易枯;
如果讓他跑,讓他跳,讓他玩耍,他就能長得活潑有精神。」
教育本就是一門藝術,家長更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尤其是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家長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