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帶點絕情,確實是這樣。
有很多時候,父母如果愛得太深,愛得太急,總是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人生的路,未必就是對孩子好。
孩子的人生之路畢竟需要他一個人走,父母不可能陪著他一輩子。
只有孩子有了自己的實踐和經驗,那麼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從容淡定。
一個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捨得對孩子做這3件事,看看有沒有你。
01
關於約束
這個時代,擺在孩子面前的誘惑太多了,手機,電視,遊戲......孩子很容易沉溺於這種快樂之中。
而一個在童年只懂得貪圖享樂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有競爭力。
所以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約束,都要學會克制任性和抵制誘惑。
有個年輕的朋友,小時候家中的規矩很多,比如起床後被子必須疊得整整齊齊、 早餐必須要吃、看電視不能超過9點、早睡早起......
從前,她很煩父母給她這麼多約束,甚至羡慕別人家小孩自由自在。
直到畢業工作,見到太多同齡人房間髒亂不堪、放不下手機、吃各種垃圾食品、生活黑白顛倒,她才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孩子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會約束自己,也是靠父母“逼”著他們,狠得下心腸來對孩子的壞行為say no,簡單來說,最開始約束孩子的力量不是靠孩子,而是父母。
幫助孩子約束自己,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心疼,但作為父母必須要堅持原則,直到孩子將這些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02 捨得批評孩子
小孩子犯錯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家長總是去包庇孩子,不願意去批評孩子。
這樣的教育非常危險,會養成他肆意犯錯的習慣,他一定會覺得犯點錯誤沒事。
小時候犯小錯,長大就會惹大禍,只有讓孩子認識錯誤,面對錯誤,改正錯誤,他才會對這個世界有是非對錯觀念。
批評教育是家長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表揚,還需要適當的批評。
但是批評孩子並不是說要對犯錯的孩子劈頭蓋臉地罵一頓或者打一頓,而是要掌握正確批評的竅門。
首先家長需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不要剝奪了他說話的權利,你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他才能把自己內心的話說出來。
這樣你才能對孩子為什麼犯了這樣的錯誤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也會更有針對性。
批評孩子之前父母也需要先進行自我批評,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多少都有一點責任。
可以對孩子說,“這事也不能全怪你,媽媽也有責任”,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他們的,這樣的批評方式更能讓孩子接受。
批評孩子時需要給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不要總是對他大吼大叫的。
要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家長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這樣他們會對父母充滿感激。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批評自己的孩子,他們深知孩子需要有人對他做出批評或指導,才能做得更好。
03
學習、自律的“苦”
教育圈中,“快樂教育”一度很流行,讓孩子釋放天性,自由、輕鬆、快樂地成長。
於是有些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學,不想學的時候就玩;報興趣班,三分鐘熱度,上幾天不願意上了就直接放棄。
然而大多數在低要求、沒有壓力的“快樂教育”下長大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快樂是快樂了,卻也失去了在同齡孩子中的競爭力:
只喜歡輕鬆的娛樂活動,對需要長時間專注、思考學習活動沒有興趣、力不從心;
對於一些興趣愛好淺嘗輒止,難以堅持,遇到困難就想放棄。
吳奇隆有一次在節目上聊到童年,說自己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訓練。
“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放學之後接著訓練,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我考90分就會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