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曾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
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讀這段話,有種歲月靜好的感覺。
然而現實生活中,這種慢悠悠的等待,是磨人心的。焦慮的時代,很難像龍應台書裡寫的這麼心平靜和,伴隨我們和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催促和怒吼。
上次開新學期家長會,有位媽媽說,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催睡覺,都要經歷一場怒吼。還有人說,不督促孩子,孩子就無法好好吃飯,很墨蹟。
在座的家長都表示感同身受。
環顧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存在不少「催促孩子」的聲音。前幾天,女兒還跟我打小報告,說爺爺早晨送她去幼稚園時,喜歡催她,她覺得很煩。
看吧,哪裡有歲月靜好。大人忍受不了孩子磨蹭,孩子厭煩大人催促,親子關係相愛又想殺罷了。
01
估計很多大人心裡都有疑問,為什麼孩子總要墨蹟?
是啊,為什麼孩子出門總拖拉,收拾完具很墨蹟,洗澡睡覺愛磨蹭。
既然搞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磨蹭,不如我們先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催促孩子吧。如果此時讓你回想催促孩子的事,原因都會是什麼呢?
我總結了下自己的:
1. 趕時間比如早晨要出門,擔心時間不夠怕上學遲到,上班遲到。比如晚上已經很晚了,想讓孩子趕快睡覺。 2. 見不得孩子墨蹟,忍不住想提醒比如孩子吃一口飯,要在嘴裡嚼很久。 3. 喊不動孩子比如叫孩子穿衣洗刷,喊了半天沒動靜。隨便一件事,放在當時分分鐘忍不住要吼一句」 快點快點「。
可真的是孩子很磨蹭嗎?好像也並不是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孩子只有催促才能快速完成。
然而事實不是。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越催孩子快點時,孩子做的越慢。就譬如催孩子穿衣刷牙,我們可能喊了七八遍」快點快點「,孩子依然絲毫不動,甚至還要鬧情緒。
而面對這個場景時,通常我們很容易炸毛。
為什麼我們會炸毛?
因為時間來不及了,因為孩子當我們的催促是耳旁風。孩子打亂了我們的時間節奏,沒有按照我們計畫的10分鐘內準時出門。
這就是我們忍不住催促孩子的原因和真實感受。
02
而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呢?我們可能並沒有去捕捉過。
我問過女兒,既然不喜歡爺爺催促,為什麼不自己動作快一點?
她給我的回答「 我已經很快了」。
對於這個回答,我有去觀察,發現她說的是真實感受。
我注意到,女兒早晨洗刷完畢後,出門的時候,爺爺會開始催促她:「快點快點,走了」「走了走了要遲到啦」「快穿鞋子」「快點快點電梯要來了」,這時候她的情緒就有些炸毛。
我注意到,在爺爺催促她穿鞋、出門時,其實她有在做這些事, 只是動作很慢。比如穿鞋,她穿一隻鞋是先拿一隻,蹲下來慢慢穿;穿好之後再拿另一隻。這個過程大概需要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