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手機,別哭了!
場景一:
我妻子大姐家孩子兩歲,每次孩子一哭,大姐就把姐夫手機搶過來,打開抖音遞給孩子,孩子馬上安靜下來,專心地刷抖音去了。
這樣大姐就可以愉快地玩手機。
孩子外公有時看不下去,說大姐兩句。
大姐情緒一下子就來了,幾乎咆哮著對外公說:我有什麼辦法?我容易麼?不給玩手機他就一直哭鬧,打兩下你們又心疼,吼罵也不管用,不給他玩哭得煩死了!
場景二:
我媽經常泡麻將館,麻將館裡很多媽媽帶著孩子來打麻將,孩子一哭鬧,媽媽只需要站起來對著孩子嚴厲的瞪一眼,孩子立刻安靜。
可以想像,這個嚴厲的眼神背後,代表的什麼。
孩子怕的,不是這個眼神,而是不按照眼神的指示執行所帶來的後果:挨打!
我媽經常對這些孩子的乖巧表示讚賞,認為這是教得好的表現。
不可否認,要止住孩子哭鬧,最管用的,就是給孩子玩手機和暴力。
當然,危害最大的,也是這兩個。
以上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更普遍的是,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時,通常採取的措施就是想「辦法」讓孩子別哭。
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嘴裡塞零食,有的家長會尋找孩子喜歡的玩具,有的家長給孩子看電視,有的家長會很威嚴的命令:
「閉嘴!"
「你給我憋回去!」
讓孩子不哭,是這些父母的根本目的,圖個清靜,也圖省事。
據我觀察,這種「圖清淨」的心態,非常普遍。
為了止哭,父母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只要止住孩子哭鬧就行。
然而看似家長們很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但其實這些「辦法」都是父母偷懶的表現。
「圖清淨」,只不過是希望孩子不要吵到自己,打擾自己,用最省事的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
這些「辦法」往往並非孩子真正哭鬧的原因,但是孩子很容易被這些「辦法」搞定,從而忘記自己剛才為什麼哭鬧。
也就是說,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鬧時,只想著止哭,卻不願意也沒有耐心認真搞懂孩子為什麼哭。
更別說瞭解孩子真實的內心需求,體會孩子情緒了。
孩子哭鬧都有哪些原因?
1、饑餓、渴、身體不舒服。這一點我相信有經驗的父母都不難發現,孩子也容易得到滿足。
2、希望得到爸爸媽媽陪伴。
3、希望爸爸媽媽看到自己、關注自己。
4、希望得到某樣東西。
第2、3條,是孩子經常哭鬧的最常見原因,也是許多父母最不願意滿足的需求,因為很耗費精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不成熟,對父母非常依賴,同時也處於很自我的時期,因此當孩子需要得到關注的時候,就會以哭鬧的方式表達出來。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取三種做法:
第一種,用手機、電視、玩具、零食等滿足孩子,讓ta停止哭鬧;
第二種,不急不躁,認真體會孩子情緒,耐心的疏導,等孩子平穩後,詢問原因,如果孩子的需求在可接受范圍,及時滿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