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很多孩子向媽媽索取玩具、食物,有的還會是做一件事情。如有的孩子會跟媽媽說「媽媽,我想要皮卡丘!」、「媽媽,我想要吃霜淇淋!」、「媽媽,我想去玩泥巴!」諸如這樣的話語。
如果媽媽不同意,孩子還會各種搗亂,在商場裡面坐在地下不走,一直跟媽媽哭鬧等等,雖然表面上媽媽可能會不願意讓寶寶這麼做,但迫于寶寶的各種小手段,媽媽到了最後幾乎都是不忍心,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
因此,如何拒絕孩子,成為了媽媽們的難題。如果你正在面臨這樣的問題,不妨從以下這2種方式入手,讓你教育好孩子。
拒絕孩子,是門藝術。今天我想談談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2
當孩子想買這個玩具,想要那個零食的時候,總會和爸爸媽媽提出各種要求,這幾乎是每個家裡,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
當孩子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
不同的回答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粗暴頻繁地拒絕,「懂事」的孩子心裡苦
據說,親戚家的小姑娘以前只要出門,就要買玩具。
為了「治」她這個「毛病」,家裡人達成一致,只要她要求買玩具、零食,無論為什麼,必須果斷拒絕。
在說了N個「不」,拒絕無數次之後,小姑娘子張口就要玩具的「病」倒是好了,可也成了一個再也不開口要買東西的孩子。
想著這個「懂事」的孩子,站在一堆玩具面前的冷淡表情,我始終是覺得很心疼。
總是被拒絕的孩子,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的認知,長大以後,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內心像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彌補不了。
二是壓抑的老好人,只會考慮別人的需求,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怕悲劇重演被拒絕。只付出,不索取,生活沒有幸福感。
親戚家的孩子,並非是不想要玩具。可是,她怕我花錢,她努力在所有人面前表現出乖的一面,掐滅了自己需要的火苗。
這樣不給人添麻煩的孩子,常常會被誇懂事。但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狀態。
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
朋友因工作忙,陪伴小外甥的時間少,出於補償心理,基本上對於孩子是有求必應。
她兒子喜歡奇趣蛋,她網購了一箱子。
兒子迷戀佩奇,她就各種佩奇往家裡買。
兒子說飛機好看,隔幾天家裡就是各式各樣的玩具飛機。
表妹家的客廳,永遠是收不完的玩具,而小外甥永遠有想買又買不完的玩具
心理學上有一種「棘輪效應」,說的是,棘輪和棘輪之間,通過相互咬合運作,帶動整個機器的運轉。棘輪的運動方向只有一個,只能不斷地朝前走,無法後退。
總是被滿足的孩子,心裡會有一種「棘輪效應」,父母滿足的越多,孩子的要求越多。
妹妹和小外甥,無疑就是這不斷朝前,無法後退的一雙「棘輪」。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盧梭就曾說過:害孩子很簡單,那就是事事都滿足他,但是,這個滿足並不等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