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dy媽週末無意中看到泰國一則感人的廣告視頻:
視頻開頭,孩子說了一句特別紮心的話: 「媽媽不愛我。」
在他眼裡,媽媽從來沒有好好關心過自己,不僅沒有給他過過生日,也從未真正地理解過自己。
他喜歡畫畫,在網吧門口邊畫畫邊等同學,卻被迎面走來的媽媽劈頭蓋臉的批評。
他對媽媽說: 「你就罵吧,你永遠不會聽我說話。」
視頻的最後,媽媽因為心臟病去世,孩子才發現媽媽其實一直非常深情地愛著自己。
看到這裡,感動又遺憾,母子倆明明深深愛著對方,卻因為沒有有效溝通,兩個人的心越走越遠。孩子從媽媽身上找不到一點親密的感覺,媽媽明明愛孩子,得到的卻是誤解。
原來父母與孩子之間即使有愛,也會因為長久的無效溝通造成情感的疏離。
想起龍應台說: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輸就輸在親子溝通上。
有個朋友最近也有同樣的煩惱。
這是她5年多來,第一次感受到和兒子之間的距離。
在孩子的心裡,你的出場順序,決定了你們的親子關係是親密還是生疏。
01
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愛和親密比喻成一個巨大的儲蓄罐,多一次陪伴,罐子裡的愛就多一份,如果你選擇不帶孩子、不陪孩子,那麼這個罐子就是空的,而且沒有重新投幣的機會。
02
如果你愛孩子
就用他能感知的方式對他好
有一首兒歌是這麼唱的:爸爸媽媽,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親親我,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誇誇我, 如果你們愛我,就多多的抱抱我,陪陪我、親親我、誇誇我,抱抱我……
這首歌也差不多說出了多數孩子感知世界的方式和判斷是否被愛的標準。所以如果家長真的愛孩子,就多用他能感知的方式對他好。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即使工作再忙,也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交流互動,告訴他爸爸媽媽絕對不會丟下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