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媽媽後臺的留言有好多是在抱怨孩子的「丟三落四」:
「女兒今年上小學,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有時忘了帶文具,有時忘了帶書本,我該怎麼辦呢?」
「我家孩子6歲了,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的,房間裡亂糟糟,玩的東西到處扔,有時自己都找不到了,有什麼好辦法幫孩子變得有條理一點呢?」
作業沒寫、文具忘帶、課本找不著了,水壺去哪兒了,外套也不見了……
發火、教訓孩子,或者三下五除二幫孩子整理一通,可是下次孩子還會犯同樣的毛病……
你是不是被娃折騰得快要崩潰了?
從心理學上講,六、七歲的孩子忘性大是正常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很多事情上,而且他們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導向的。
孩子5歲起,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也應該逐漸養成。
這時候,家長要適當利用誘惑訓練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能力。
01
如何讓4歲上下的孩子開始懂得等待和忍耐,從而培養自律意識?
有計劃地給孩子買玩具。
選擇一個輕鬆的週末,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商場裡去挑選玩具。
孩子挑好後,家長可以說: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提要求,因為要加班,你要早點上床睡覺,要乖乖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除了買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3歲以後,家長可以利用週末時光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安靜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圖、繪畫等。
3歲時堅持10分鐘完成一幅畫,4歲時每次堅持20分鐘,等孩子6歲上學後,就能在35分鐘的課堂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02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 朱古力的誘惑
準備一份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比如朱古力。
設計一個遊戲,把朱古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兩份對孩子說: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首次掌握決定權,大多會把兩份朱古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朱古力的獎勵。
一個月後,當第二次做遊戲時,孩子會吸取教訓,按照計畫品嘗朱古力,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對你的考驗,不要著急,長大後要學會等待」。
2. 飯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時候總是會在飯前準備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動筷。
父親加班不能按時就餐,母親一定會用乾淨的碗筷給他單獨留一份飯菜。
最好的水果也會留給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點滴行為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3. 運動中的吃苦耐勞
孩子從4歲就要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吃苦耐勞。
跑步可以鍛煉孩子的呼吸和耐力,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
孩子在跑步中會上氣不接下氣,當過了這個階段會發現沒什麼不良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剛開始工作特別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孩子在學游泳時,會非常害怕,覺得要被淹死了,後來他會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學會。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這個過程就是自己駕馭外界的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
Wendy媽咪有話說:
教會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毫無疑問,無論父母怎麼努力去預防和引導,他還是一定會有淘氣、耍賴的時候。正如強強媽媽所說:「他們畢竟是孩子。」但是,如果你堅持下去,遲早會看到效果。等到那時,你那舉止得體的孩子需要你操心的時候就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