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一聽到給孩子自由,就緊張。
「給孩子自由,那他還不上天了?」
「難道讓孩子為所欲為嗎?」
「沒有規矩能行嗎,進入社會遲早被教訓!」
其實,我們說的自由,當然是相對的自由,在安全范圍內、一定規則下,盡可能地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成長。
給孩子自由,不是讓他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恣意妄為,而是 幫助他能夠控制自己不做什麼事,能夠自發地去做應該做的事。
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激發孩子的成長潛能,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01
之前,在綜藝《超能幼稚園》上,4歲女孩朵朵的一番話,讓很多父母都沉默了。
她最不喜歡上的課就是舞蹈課,但她不敢讓家人知道。
女孩說自己是假裝喜歡上舞蹈課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才4歲,就已學會為了爸媽開心,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
在問及她的感受時,朵朵用了一個「乏」字。
女孩說感受是「乏」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朵朵那麼小,就為了讓父母開心「犧牲」自己的自由,可想而知,不想上舞蹈課,這一句話,她是不願意也不敢跟父母說的。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我們成年人在枷鎖中是不可逃避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
你永遠不知道,跟爸媽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多快樂。
之前,在綜藝《超能幼稚園》上,4歲女孩朵朵的一番話,讓很多父母都沉默了。
她最不喜歡上的課就是舞蹈課,但她不敢讓家人知道。
女孩說自己是假裝喜歡上舞蹈課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才4歲,就已學會為了爸媽開心,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
在問及她的感受時,朵朵用了一個「乏」字。
女孩說感受是「乏」 / 綜藝《超能幼稚園》
朵朵那麼小,就為了讓父母開心「犧牲」自己的自由,可想而知,不想上舞蹈課,這一句話,她是不願意也不敢跟父母說的。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我們成年人在枷鎖中是不可逃避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
你永遠不知道,跟爸媽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多快樂。
02
父母該怎麼給孩子自由
畢淑敏說:「我羨慕流雲的飛逝,嫉妒飛鳥的自由」。
我們大人都在追尋著自由,我們都身處規則的世界裡,該如何給孩子提供自由。
是的,雖然世界皆規則與約束,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幫助孩子在人格、生活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成為獨立的自己。
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
認知自己的充分自由
許多家長一味擔心孩子弄不好和怕麻煩,讓孩子缺少了這方面的自由。我舉幾個例子,看看家長們有沒有中的。
孩子的行動受到了限制,于是孩子 收起了自己對新鮮事情的渴望,收起了好奇心。難道這不是一種對孩子成長潛能的損失嗎?
蒙特梭利說: 我們必須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顯然這裡只在行為上給孩子自由。
安全的情況下,孩子如果想要奔跑,最好不要阻止,他這是在發洩情緒,或者運動;
拆卸自己玩具的時候,尤其是拆了裝,裝了拆,最好不要阻止,他這是在 探索;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長不要代勞。即使孩子慢一些, 也要讓他獨立完成。這樣孩子慢著慢著就快起來了。總是幫忙,就會幫出一個慢性子;
2、選擇的自由
我們是不是都做過這樣的事,為孩子做選擇。
比如說:穿什麼、吃什麼、買什麼、學什麼、報什麼補習班......
為孩子做決定做多了,老師問孩子:「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呀」,孩子下意識地回答:「我要回去問一下我的父母」。
我們擔心孩子做錯了決定,影響自己的人生路。殊不知,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曾國藩成為朝廷重臣的路上,還經歷了幾次考試失敗呢,正是失敗的經歷,讓他摸索到考試的門道,最後高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他選擇時,告訴他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決定權教給孩子,讓他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到什麼是他真正需要的。
3、管理自我的自由
同事和我說過她的女兒,每次回家都是自覺地開始學習,從來不需要她督促,小的時候,她只是從旁提點幾句,比如:到時間該睡覺了,該關電視了......
其他作息時間都是孩子自己安排,有次她睡過了,忘記喊女兒起床,女兒差點遲到,後來女兒都是自己定鬧鐘。
正是這種適度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
有位教育家說過:「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孩子在一開始的自由中,難免做得不好,給予時間,讓他在實踐中找到管理自我的方法。
Wendy媽咪有話說:
如果你是一個有遠見的家長,那麼請給孩子這三點上的充分自由。當然,保證安全,保證規則。讓孩子在范圍內的自由,可以增進孩子的探索能力,智商和情商都會得到提高,從而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