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不能過度。
管太多,管太細,都很容易適得其反。
一、管得越多,孩子越慢
「早上催了你多少遍?」
「已經遲到了,一會看老師怎麼罰你!」
「做什麼事都拖拖拉拉,什麼事都要人操心。」
上面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熟悉?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不停地催促、數落孩子。快點起床、快點寫作業、快點睡,我們表現得比孩子著急多了。
結果卻不如人意,催促得越多,孩子並沒有「快」起來,反而越來越不自覺,不催他一下,他絕不主動。
你不叫孩子起床,他能賴床到9、10點;你不叫他吃飯,他不會坐在飯桌前;你不催作業,孩子不會主動做......
漸漸地,孩子習慣了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催促聲中生活和學習,變得越來越不自覺。
太著急,實際上是在破壞孩子的主動性。
二、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
你家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嗎?
在家不做家務,能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也不做,在學校也是如此。
認識一對夫妻,有個很可愛的女兒,夫妻倆十分寵愛孩子,從小到大都捨不得孩子幹活。
如今女兒大三了,在家碗從來不洗,外套鞋子脫了就一丟,啥都不幹,回到學校,內務也做得特別差。
夫妻總是一邊抱怨一邊就代替孩子收拾。
像這樣的情況,源頭還是在於父母做得太多。很多父母習慣幫孩子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為孩子忙前忙後,助長了孩子的惰性。
不少家長都有個認識誤區,總覺得小時候多替孩子做一點,孩子長大自然就會自己做了。
可是事實是, 不是孩子成長的所有問題,都能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變好。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在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是成年後也不能改變。
小時候,家長管得多,替孩子做得多,就是在助長孩子的懶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
三、管得越多,孩子自律性越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湯瑪斯·戈登博士曾經接待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每當我父母不在身邊時,我發現,我不可能讓自己離開電視前面的椅子,我已經習慣了他們逼我去做功課,當他們不在家時,我自己內心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讓我去做功課。」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太多了,他們從小到大被父母密不透風的管束慣了,自始至終依靠父母每天的嚴格要求生活和學習,表面上看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哪天一旦沒人管他了,生活就開始變得很糟糕。
拿學習來說,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管得比較嚴,看著孩子做作業, 給孩子檢查,但是父母一出門,孩子就該幹嘛幹嘛,絕對不會坐在書桌前看書、學習。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指出, 在中國有幾百萬的大學生正在假裝學習,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孩子。
這些孩子上了大學,沒人管束,便開始自由放縱,上課睡覺玩手機,拿著父母的辛苦錢玩遊戲,混日子,混學分,連一節課都不肯好好聽......
沒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在孩子形成自律之前,父母的管教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他律過多,而且這些規則沒有滲透孩子的內心,孩子自我約束力就很難形成。
四、管得越多,孩子自主性越差
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道理,但是控制欲常常他們停不下來去替孩子做很多決定,他們不相信孩子的感受和選擇,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最終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
有一位家長送孩子參加夏令營,孩子表現得特別好,不僅獨立能力超強,而且還會幫帶隊老師做參謀,提建議。
很多人都問她怎麼養出這麼獨立的孩子,媽媽的答案是兩個字: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