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爸媽都容易焦慮,堂媽也是如此。
進入幼稚園中班下學期後,很多家長面臨一個難題——
讓孩子留在幼稚園繼續讀大班還是退園去上幼小銜接班?
我的建議是: 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還是讓孩子在幼稚園愉快地度過完整的三年時光吧。
每個家長的選擇不一樣,理由也不同,先聽聽幼稚園老師的看法吧。
為什麼不建議孩子上學前班?
有一位幼師朋友曾經認真的跟我說: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為什麼不建議孩子上幼小銜接班呢?原因有以下4點。
1.孩子生理和心理沒做好準備
學齡前孩子大腦和身體發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很少孩子能坐下來進行正規學習。
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家長就讓孩子上幼小銜接班, 抑制孩子愛玩天性的做法無異於揠苗助長。
孩子沒有了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便無法發揮,想要在學習中樹立興趣就變得難上加難。
2.重複性學習讓孩子厭學情緒高漲
提前把小學知識填給孩子,孩子做不好家長不理解甚至責駡,未來孩子厭學便成了必然。
重複性學習使孩子喪失興趣,讓注意力短的孩子不許動、不許說話地學習已經掌握的知識,會讓孩子覺得學校生活索然無味。
3.學齡前應該以塑造健康人格為主
學齡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敏感期,現在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六個大人疼愛一個孩子,無形中給孩子許多袒護,甚至溺愛。
學習並不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如果長輩給孩子過分關注或放縱,很容易走兩種極端狀態,阻礙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無法建立興趣點,學習必然會困難重重。
孩子學不好會影響自信心的建立,一旦錯過幼兒人格形成的敏感期,這種傷害便無法逆轉。
4.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在學齡前養成
研究表明: 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識儲備,而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只有本著探究問題的好奇心,才會獲得學習的動力,才能獨立思考去努力解決問題,今後的學習生活才會順風順雨。
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學什麼都很吃力。
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學前教育的重點所在。
高效親子時光,學習、陪伴兩不耽誤
與其送孩子去幼小銜接班,不如抓住陪伴孩子的短暫歲月,珍惜親子間的親密時光,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一些技能和知識。
1.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會使人產生學習興趣,對於心思單純的孩子更是如此。
特定的家庭環境中,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學習薰陶容易使孩子產生求知欲。
比如,喜歡閱讀的家長,每天書不離手,孩子自然對書本產生興趣。
反之,如果家長在家裡不是打遊戲就是刷朋友圈,孩子只會對電腦和手機感興趣。
如果有了家長的陪伴,孩子的學習欲望會更強烈,效果會更好。
家長可以採取多提問的方式,麻煩孩子找到答案後教會自己。
在提問—回答的過程中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給孩子充足的研究時間和學習條件,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吸收學習內容。
堅持這種方式,慢慢地家長會發現,學習對孩子來說一點兒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