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時候,相信很多孩子在家都已經悶壞了,迫不及待想要出去玩耍。吳京發了一條微博,說孩子們想去動物園看大象。
可疫情期間又出不了門,怎麼辦呢?這位爸爸想到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方法:
裹上被子扮大象!
平日裡給人一副硬漢面孔的吳京,在孩子面前卻是如此可愛。
看到裹著花棉襖的「大象爸爸」,兩個孩子也樂開了花,看得咯咯笑。
在哄孩子方面不遺餘力的,還有鄧超孫儷一家。
為了逗閨女開心,鄧超認認真真跟女兒學習跳舞,連「蘭花指」都學得有模有樣。
孩子們說想在家裡滑雪,他倆乾脆用硬紙板給孩子做了滑雪橇,讓孩子們真正體驗「在家滑雪」。
光看他們的視訊和照片,就能明顯感覺到:被這樣用心陪伴的孩子,全身都洋溢著幸福。
從小幸福的孩子,不僅陽光開朗,更重要的是,源于家庭的幸福感會給他們足夠的底氣,和強大的自信,去面對人生的難題。
所以,童年幸福快樂的孩子,長大以後一定不會差!
這5種家庭,最容易養出快樂的孩子!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吧。
01鼓勵、認可孩子的家庭啊
一個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愛、支援和認可,會讓他內心生出洪荒之力,迸射出無窮的自信和快樂的源泉。
三毛小時候,她的父親並不支持她的文學創作,直到父親讀到了她發表的《朝陽為誰升起》,甚是欣喜,于是告訴三毛, 「為有這樣一支小草而驕傲」。
後來三毛曾回應,這句話由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她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父母的認可,一直都是對待孩子成長最好的態度。對于孩子而言,他們內心脆弱,因而最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認可。
俗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父母的認可,是孩子自信心樹立起來的第一步。
在鄧超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馬飛因為做事總是缺根弦而老是被老師和同學嘲笑,唯有他的爸爸馬皓文堅信,自己的孩子很聰明。
面對眾人的嘲諷,他不停的告訴馬飛 「你是最棒的」,最終,馬飛從一個班級倒數的自卑學渣,變成了一名宇航員,飛向太空。
而這其中,少不了父親對他的認可。
李玫瑾教授在出席某次電視節目時曾說過:「我們要發現孩子的特長,不要去把他們的路堵上,而是告訴他,他有哪些是別人沒有的。」
武志紅老師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希望孩子充滿自信,而不是一輩子都活在自卑中,請認可肯定我們的孩子,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
02
幽默風趣的家庭
可別小看幽默,幽默感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歡樂源泉,更是家長們縮小跟孩子代溝的利器。
幽默感十足的家庭裡,孩子一定是最快樂的。
抖音上一位育兒博主,因為分享大兒子和小女兒的幽默日常,收穫近千萬粉絲。
「孩子,這面膜哪拿的?」
「垃圾桶裡拿的,厲不厲害?」
當你的孩子被爸爸和哥哥帶……
哈哈哈哈哈哈
他們家不僅女兒乖巧聰明, 哥哥也十分開朗幽默,加上一家人有愛的相處模式,簡直羨煞旁人。
這樣幽默而又有愛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必然是幸福而快樂的。
在漫長的歲月裡,家庭的幽默感會逐漸在孩子身上紮根發芽,並在無形中影響他未來的一生。
03
父母相愛的家庭
陳學冬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失婚了,可即使已經過去了二十幾年,他依然不能釋懷。
他說:「我現在還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我特別內疚當初沒有阻止他們失婚。」
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大姨說,他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孤獨的孩子,常常對著家裡的植物自言自語。他不快樂的根源就是父母不相愛。
父母不相愛,使他一直都覺得是自己的錯,而無法快樂生活。
相愛的父母,一生都在給孩子示范好的婚戀模式;不相愛的父母,同樣給孩子帶來深入骨髓的影響。
父母的相處模式,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幸福的感知能力。父母不相愛,孩子就缺乏愛的能力。
《親密關係》中有一段話:家庭是你最開始構建信念的地方,也是你最開始感受情緒的地方。你心中無意識的部分體驗到某事時,會產生反應,這種反應就是情緒。
孩子能從父母的相處中,清晰地感受到情緒的變化,也就決定了孩子快樂與否。
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成長的孩子,內心就像是沙灘上的陽光,充滿光亮;而生活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孩子的內心就像深山裡的苔蘚,一片雜亂。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會充滿幸福感。
被愛浸泡的孩子,一生都是幸福快樂的。
父母恩愛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免疫力,可以抵禦歲月瑣碎、煩惱憂愁、一切負能量。
爸爸媽媽的和睦安穩、相親相愛,才能承載起孩子的快樂源泉,成為孩子最明媚的底色。
04
學會放手的家庭
英國的一位心理學女博士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們被家長攙扶著走路,書包由家長代孩子背,在下雨天更是誇張;老人們圍著孩子轉,卻被孩子埋怨。
現今有太多的全能父母,為孩子計畫、甚至承包了一切事物,孩子只要聽話就好。
但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養成被動型人格,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非常地不利。
很多父母都不清楚,教育孩子學習,只是家庭教育的其中一部分,並不是全部,而家庭教育的中心是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思想和生命的延續。
但是,你知不知道,被父母一味控制的孩子,這些經歷會成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它會讓孩子失去對幸福的感知,也可能讓孩子一直活在悲觀和不快樂的生活裡,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
當父母習慣于對孩子的掌控之後,孩子就會收起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父母規劃的人生按部就班走下去。即使抗爭,最後也很可能發現逃脫不了父母的手掌心。
于是他們不反駁,不爭取,無所謂,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
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由,一生沉重,不會快樂。
真正的好父母,他們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若要孩子獨立,父母必須適時退出。努力學會放手,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我們只要在他的成長中做一名配角即可,切不可把自己當成他們生活裡的主角。
05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快樂
劉燁的法國妻子安娜,是一位很注重生活儀式感的媽媽。
孩子們生日時,她會跟劉燁一起給他們寫生日賀卡,用心地給孩子過生日,為他們留下美好記憶。
父親節的時候,她會帶著孩子去劇組探班,為劉燁慶祝節日,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溫馨幸福時光。
春節的時候,她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包餃子,還會在國外的家中貼上「福「字和春聯。
安娜說:
在媽媽的薰陶下,兒子諾一和女兒霓娜多才多藝、乖巧、善良,還經常跟媽媽一起給孤寡老人送禮物,也更懂得愛。
儀式感其實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每天早上一句早安,出門前的擁抱,晚上的一句晚安。睡前講故事、開展親子閱讀,讓孩子帶著愛和溫暖進入夢鄉。出席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活動,讓孩子相信,家人一直陪伴在身邊。小小的儀式感會帶給孩子一個溫馨幸福的童年。
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
能讓我們記憶深刻,並讓我們餘生都覺得溫暖的,都是生活中充滿儀式感的小細節。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動力,也會讓孩子學會給予他人以關愛。
Wendy媽咪有話說:
為人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地過一生。
而一個內心快樂的孩子,想必都是被父母厚待過的。
每一個孩子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父母的養育,會一點一滴印在孩子的腦海裡,不論好與壞,孩子都無法抗拒。
阿德勒曾說過: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療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深以為然。
讓孩子過得快樂,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事情,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而快樂的孩子,大都來自上面這5種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