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麼?
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我們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終生受益。
謹以此文獻給總是習慣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
外面下雨了,3歲的文文非常興奮地換上雨靴,準備去院子裡玩,就像他在動畫片《小豬佩奇》裡看到的那樣,去玩踩泥坑的遊戲,他盼望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不許出去,你給我出去試試看!準備挨揍吧!」文文還沒有踏出家門,耳邊就傳來了媽媽的吼叫聲。
「媽媽!我想去玩!我想去玩!」文文在懇求媽媽,滿眼含淚,作勢要往外跑。
「不行!不行就是不行!怎麼這麼不聽話!不想挨揍的話,就老老實實給我在家待著!」媽媽嗓門很大,聲音很高,一把拉住了文文的胳膊。
文文嚇壞了,小心翼翼地退了回來。
這是媽媽一貫的做法,在文文吃飯慢的時候,文文不願意喝藥的時候,文文不心心打碎東西的時候……媽媽都會扯開大嗓門吼叫。
媽媽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什麼不妥,她有一套關於教育孩子的說法: 孩子就得從小嚴厲管教,否則長大後就更不好管了,就得讓他害怕,才能聽話。
媽媽為此很得意,常常在人前說,這孩子就是聽我的話,我一喊他,他就乖乖的了。
然而,媽媽卻不知道, 她的吼叫聲,在一個只是偶然撞到的外人看來,都覺得十分恐怖——面目猙獰、兇神惡煞,更何況是幼小的文文呢。媽媽只看到了即時效果,卻不知道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
董卿在《朗讀者》中分享過一句話: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容易激動、脾氣暴躁的人,他自小得到的父母教育一定是虧欠的。
一個溫柔大度、平和大方的人,他自小得到的父母教育一定是到位的。
決定孩子將來的,首先是父母是怎樣的人,其次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威利·詹姆斯說過: 「在人類天性中,最深層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聰明的家長,或者說真正懂教育的家長,懂得俯下身子與孩子面對面交流。
只有當你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打開心扉與你交流。
當你要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就一定記住這9句話:
急事,慢慢地說;
大事,清楚地說;
小事,幽默地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低聲教育的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發現:
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