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高贊居然是「 父母嘮叨」的時候!下面還有不少吐槽留言:
一名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煩……」
一名女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
沒錯,從小到大,我也頂煩父母的嘮嘮叨叨了!大人、大孩子尚且承受不住父母無休止的嘮叨,那些耐心、理解力還沒那麼強的小孩子,就更是難忍了。
01
「超限效應」讓父母對孩子說的話
大打折扣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件趣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裡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這就是心理學中說的「超限效應」,意思是:「 說得越多,說服力就會大打折扣。」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
02
網上看到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事情起因很簡單,小男孩不想寫作業。成年的姐姐嘮叨了他幾句,讓他趕緊寫作業。沒想到小朋友乘姐姐忙其他事情,直接開門跑了出去,還找警察幫忙尋爸媽。
姐姐幾句隨意的嘮叨竟讓弟弟離家出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恐怕弟弟在家的時候,姐姐是沒少嘮叨的。一次又一次重複地念叨「快寫作業」,讓小朋友越來越不耐煩,以致最後反感討厭,生出「我就不」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無休止的嘮叨等於變相的單方面指責,會讓孩子感到被控制,讓孩子有壓迫感。委屈在沉靜中積聚,不滿在緘默中彙集。當能量蓄滿,火山便爆發了。
嘮叨培養出了「火爆小孩」,但也可讓孩子乖巧聽話啊。
03
數落孩子前
先多聽1分鐘
曾經在一個泰國的公益短片中看到:媽媽們在幼稚園門口等著接孩子,當看見滿身髒兮兮的孩子們走出校門時,紛紛開啟了嘮叨模式……
你知道媽媽最討厭你髒髒的,對吧?你為什麼把自己弄那麼髒?
發生什麼事了?你到底在幹嘛?別告訴我你又去玩了!
你幹了什麼「好事」?怎麼會弄得這麼髒?弄那麼髒,你自己洗乾淨……
就在媽媽們還對嘮叨意猶未盡的時候,學校開始播放「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