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作業要大人守著,電腦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製力的表現。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大人也是一樣: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在床上刷起手機…
史蒂芬·柯維曾在書中提到:「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欲]、欲望和感情的奴隸。」每個人的人生高度,和自律密切相關。
01
一個8歲的小男孩,從小在國外長大,後來跟媽媽回國接受二年級教育。入學測試的語文試卷正反兩面,小男孩做了一個半小時,只填上了一個空。
媽媽擔心兒子跟不上,對他說:「咱們從一年級開始讀吧。」
兒子搖搖頭,堅定要上二年級。
第一學期結束,男孩考了全班倒數第二。媽媽和他一起慶祝,居然不是倒數第一!
第二學期結束,男孩考了全班第一,語文打了99分,所有人都驚呆了。
大家紛紛請教媽媽:「你用了什麼方法,讓孩子變得這麼優秀?」
媽媽說:「我什麼都沒有做,是孩子自己做到的。」
怎麼可能?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做到?
但,這是事實。
原來,媽媽是心理學教授,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孩子早已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受益。
回國後,孩子在遇到中文不通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放棄,而是怎樣解決。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畫,每天學習半個小時中文。背多少漢字,學幾個拼音,讀幾遍課文都列得清清楚楚。
他非常有信心地對媽媽說:「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追得上!」
果然,他不但追上了,還超越了所有人。
被這個孩子身上樂觀、執著的精神感動了!
一個自律的孩子,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02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於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 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後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後,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後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係較差、不善於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
不過,這並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需要父母從小培養。
03
巴菲特曾說過, 如果你在小事上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
作為家長,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孩子的班裡,總有一些作文寫得特別好的孩子。她們不但作文滿分,閱讀題也不會丟分。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愛好,他們都熱衷於閱讀。再深究,一定離不開他們的家庭學習氛圍。
一次家長會上,語文老師告訴我們,班裡那些喜歡閱讀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基本都會在下班回家後,關閉電視、放下手機,和孩子開啟親子閱讀模式,一起探討書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