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之後,就不再害怕黑天?」
幾天前和朋友討論起這件事情,多數人表示,小的時候和自己的父母說怕黑,結果還被父母指責膽小。也有人表示,自己說怕黑,結果父母還嚇自己導致自己至今還怕黑。
當孩子說自己怕黑的時候,父母的反應其實非常的重要。
怕黑的孩子
樂樂正在裡屋玩玩具,媽媽在客廳跟閨蜜講電話,有說有笑的。
突然,裡屋的燈滅了。客廳的燈跟著閃了幾下,也滅了。
然後是樂樂哭嚎的聲音:「媽媽,媽媽!」
媽媽趕忙跑到裡屋,見樂樂蜷縮在角落裡,身體打著哆嗦。
媽媽用手機給樂樂打了個亮,一面安慰樂樂說,不怕,這是停電。
哪知媽媽的安慰並沒有起到絲毫的作用,樂樂發抖的更厲害了。
後來媽媽一面說著別怕,一面把樂樂抱上小床,想哄她睡覺。可剛要走,一角又被樂樂拽住,深情更為慌恐。
門,怕地一聲關上了。
樂樂尖叫了幾聲,鑽到被子裡。
「那是風吹的。」
媽媽哼著歌,撫摸著樂樂,一句別怕剛要出口,又吞了回去。
因為媽媽發現,這句不疼不癢的「別怕」絲毫起不到任何作用,就好像,你受傷了,很疼,別人一直對你說「不疼」一樣。
媽媽想換個方式,於是掀開樂樂的被子,問:「你能告訴媽媽,你究竟怕的是什麼嗎?」
「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奶奶。」
「老奶奶在哪裡呢?」
樂樂指著媽媽身後說,就在門的後面,就是她關的門,還在呵呵呵的對你笑。
樂樂媽媽下意識的向身後望望,什麼也沒有。
不過,媽媽突然想到,最近自己正在給孩子講關於公主王子的童話故事,裡面的老巫婆就是這種形象。
媽媽說:「你說的老奶奶是不是滿臉皺紋,大鼻子,披個斗篷,拄著拐棍?」
樂樂點點頭。
媽媽又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說,「是不是鼻子上還有個大吾痣?」
樂樂又點點頭。
媽媽問:「那老奶奶來我們家做什麼?」
樂樂說:「抓小朋友。」
媽媽說:「並不是每一個老奶奶都像童話故事裡那樣壞的,你問問老奶奶,是不是迷路了,渴不渴,餓不餓?」
樂樂走下床,向門的方向問了媽媽的話。然後告訴媽媽:「老奶奶說她有點餓了。」
媽媽說:「那你給老奶奶準備點飯飯。」
樂樂就有模有樣的假裝給老奶奶做飯盛好,端在老奶奶面前。還把她愛吃的火腿腸裝模作樣的分給老奶奶。
折騰一會兒,媽媽問:「老奶奶吃飽了嗎?」
「嗯,飽了。」
「走了嗎?」
「嗯……」媽媽回頭的時候,樂樂早已進入了夢鄉。
孩子為什麼會怕黑
6歲之前,小孩子習慣把世界生靈化,眼中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
這種心理現象又被稱作「泛靈心理」,小孩子會把圖冊、影視或者說故事裡的巫婆、妖魔鬼怪想像到現實世界中來,相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再加上,孩子不具備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構世界的辨識能力,心理學家說,怕黑源於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越是黑暗,小孩子這種想像力越是豐富,因此更加容易害怕。
當孩子說怕黑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回答,對孩子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