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 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沖突的內心!關註“Wendy媽”成為學習型媽媽,讓養育生活更輕松!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磨蹭,所以媽媽的生活也永遠是火急火燎。
每天從催孩子起床開始,到催孩子睡覺落幕,一刻也不得停歇。
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3個孩子的母親,曾用一首《媽媽之歌》生動還原了媽媽的嘶吼:
快起來 快起來
快點別遲到
快點洗 快點刷
快點梳個頭
快點穿 快點穿
快點別磨蹭...
果然,全世界的老母親,都要直面孩子的拖延難題。
特別是,儘管我們用盡全力去催促,孩子們大多時候依舊拖拖拉拉。
十個孩子九個磨,難道拖延真的是每個孩子的宿命?
拖延的孩子在想什麼?
喜歡賴床,作業總拖到最後一刻才寫,晚上拖延不想洗漱...
這些司空見慣的拖拉行為,卻並不是孩子故意磨蹭這麼簡單。
孩子的每個拖延行為背後都有原因,找到拖延的「觸發點」,才能解決孩子的拖延症。
孩子愛拖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孩子們只會關注當下
孩子的大腦發育,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天生是拖延者。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全球著名拖延心理學研究者、皮爾斯·斯蒂爾認為,大腦功能發育的步調不一致,是拖延的起因。
大腦邊緣系統掌管原始衝動,它最早進化形成。而代表著自控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完成。
因此, 孩子是受大腦邊緣系統控制的,他們沒有耐心,只懂得眼前的快樂,對討厭的事情自然視而不見。
電視這麼好看,我為什麼要關掉早點睡?
刷牙很不舒服,蛀牙又會怎麼樣,不管它。
孩子的天性決定他們只喜歡做感興趣的事情,對待討厭的事情,不想做又不能編藉口,只好一拖再拖。
孩子用拖延來緩解壓力和焦慮
身為成人,任務多到做不完時,會感到焦慮和疲憊,甚至無從下手。
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樣的,而且大多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股巨大的壓力。
令父母聞之色變的作業輔導,總是鬧到雞飛狗跳。
我們以為孩子是磨洋工,恨不得「磨刀霍霍」。可事實上,孩子也許是科目作業太多,難度太大,無從下手。
許多在我們眼裡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于孩子而言,卻是全新的技巧。
這種情況下,父母催的越急,孩子就越慌張,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好。
瞭解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家長才能「對症下藥」,作出有效的補救措施。
1.制定計劃表
鄰居小男孩晨晨聰明可愛,只是早上起床要半小時,吃飯最後一個吃完,晚上到11點才睡覺……簡直就是一個小拖拉。
晨晨爸表示頭疼,請教了育兒專家,父子倆一起制定了一張日常生活的計畫表。
在計畫表中,記錄了明天要做的事有哪些,並確定哪些是必須要做的事,哪些事要在什麼時間做。
當晨晨完成一件事,就在旁邊貼一顆小星星。攢夠五十顆小星星後,晨晨爸滿足他一個願望,帶他去遊樂場或者買個小玩具。
晨晨並非機器人般執行計畫,他擁有自主時間,放鬆神經、發呆、走神、看書、玩遊戲都可以。
最終,晨晨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節奏。
李玫瑾也建議廣大家長,給孩子寫作業等事情規定時間,完成的越好越快,娛樂時間越多。
一張切合自身的日常生活計畫表,是改變孩子拖延症的一劑良藥。
2.培養時間觀念
時間看不見,聽不著,聞不到,抓不住,抽象得幾乎難以語言描述,理解起來本就不容易。
孩子的時間觀念,更不可能雜草一樣靠自己野蠻生長,必須經過家長的精心引導。
可以先教孩子認識「一天」的概念,包括上午、下午、晚上、半夜、清晨、黃昏等時段;
製作簡易鐘錶,教會孩子時間的計量單位,秒、分、時是什麼,相互之間怎麼換算;
通過五分鐘專項訓練, 五分鐘內能做多少道算術,寫多少漢字,讀多少頁課本;
做一些計時的事情,他刷牙或者玩遊戲的時候,計算時間會流失多少分鐘;
讓孩子感知時間的存在,徐徐升起的太陽,逐漸變綠變黃的樹葉,越長越大的寵物狗……告訴他背後都是時間在流動。
莎士比亞說,「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
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學會尊重時間,敬畏時間,做時間的朋友,才能遇見期待中的自己。
3.別「催」,多表揚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反暴力溝通》常年霸佔圖書銷售榜前幾名,這些專門教大家說話的書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溝通,方式很重要。
對待孩子,也是一樣。
在催促孩子的道路上,可能每個媽媽都用過一招絕殺——「我數到三」。孩子剛開始會乖乖聽話,但很快就會失效。或者是媽媽用這招管用,換成其他人帶孩子的時候又被打回原形。
孩子好習慣並沒有養成,只是「怕媽媽」而已。
妞們試著把曾經掛在嘴邊的:
「快點兒」
「已經半個小時了」
「別成天磨磨蹭蹭的」。
換成對孩子的鼓勵:
「看你多快~」
「做的不錯,再快點兒就好了」
「做的真棒,加油!」。
為了不讓我們失望,孩子也會盡力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小孩子很聰明,這些招數可能用過幾次就無法再「騙」到他們。但是孩子對于遵守規則有一種執念, 只要好的習慣形成,就很容易堅持下去。
4.讓孩子承擔後果
為自己的行為買單,才能萌發責任感。責任感是從跳動的心發出的,能促使孩子刻不容緩去做該做的事。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女兒維尼夫雷特時發生過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天,女兒問斯特娜夫人:「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沒問題,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
維尼夫雷特開心地去找朋友玩了。可是,等約定時間過了半個小時,她才姍姍歸來。
斯特娜夫人沒有發怒,只是平靜地說:「時間來不及了,我們看電影的計畫泡湯了,真遺憾!」
維尼夫雷特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做什麼都總是很守時。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太磨蹭時,要給予他們適度的懲罰。
比如,孩子做作業時,翻一下漫畫書,擺弄一下玩具,然後作業到深夜才寫完,第二天起不來,上學遲到了,在教室外站了一節課,才在眾目睽睽之下走進教室,還被老師一頓批評。
家長就陪著他一起遲到,之後把遲到的原因說給孩子聽。當孩子為自己的拖拉付出了代價,家長適時的教育很可能就會讓他迎來改變。
Wendy媽有話說:
除了一些習慣性磨蹭的孩子外,還有一種天生慢性子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做事是比較細緻的,並不是慢地不想做,而是慢下來做到更好,如果孩子是這樣的話,家長要更有耐心才好,引導孩子質量更好的前提下,做的更快。
一分鐘認識我:親愛的,你好!我是Wendy媽,這裡有育兒乾貨,有情感小文,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准沒錯,願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如果您有育儿困惑,请关注親子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