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候是沒有底線的。
但小優還是要提醒家長們:再疼愛孩子,也要跟孩子明確「不能做的事情」。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身為家長需要從小給孩子在「可以」與「不可以」之間劃一條界限,使得孩子的行為有章可循。
因此,家長再愛孩子,也不能在這4件事情上放縱、沒了底線,否則只會毀了孩子。
1.謊話連篇
很多家長回饋,孩子越大越難管,不聽話,總愛說謊,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他,就只能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家長要明白孩子小時候喜歡說謊騙人,會讓人討厭。
而這個習慣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一輩子愛說謊,得不到別人的信任,那麼可能因為愛說謊騙人,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我們現在的縱容,也許會害了孩子。
孩子說謊的危害:
長期存在,會引起性格扭曲。
喪失信譽,以後結交朋友很難。
沒有責任感,以後性格也會向投機取巧轉變。
對策:
●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首先需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家長的影響,變得不愛說謊。
●鼓勵孩子說實話
如果孩子願意說出實情,那麼,家長可以利用此次機會鼓勵孩子,這對孩子說真話這件事情也可以有良好的回饋。
●事發後懂得安慰
雖然孩子做錯事情了,但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說出實情,身為家長理應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安慰。
2.過度滿足
「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不能苦了孩子」——這也許是大多數父母們的共同想法。
我們給孩子捧上的這份自以為很真的「真心」,習慣性地用物質去滿足孩子。給孩子所謂的「高水準」的物質生活待遇。
慢慢地,我們發現事情好像脫離了原有的軌道,似乎適得其反了。
其實,過度滿足,是一種傷害。
輕易滿足孩子,長久以往,會把寵溺當成一種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
在孩子的印象中,他能呼風喚雨,能理所應當得到一切。當家長滿足不了孩子時,孩子就會產生埋怨。
小時候被過度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對生活、身邊的人也會提出各種過分要求,這對未來的成長非常不利。
所以,好的家長,懂得孩子成長的需求,關注孩子內在精神需求,然後陪孩子一起成長。
對策:
●適當拒絕,在拒絕時,態度要堅定,說明原因。
●引導孩子思考其他可能滿足需求的方式,重新提出要求。
●説明孩子判斷,並且符合孩子的成長需要的基礎底線。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不斷去學習,哪些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在滿足孩子需求時,還應該給他最及時、最真實的愛,這樣他才能長成美好的模樣。
3.沒有時間觀念
每個媽媽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
孩子做事情總是慢吞吞,早上八點上學,7點鐘本來要起床的,怎麼也叫不起來,磨磨蹭蹭到快要上課了,才慢吞吞洗漱,吃早飯,背書包,上學總是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