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人腦在3歲前發育完成60%,在6歲前發育完成90%。右腦主要負責控制感覺和想像力的發展,如果在孩子的幼兒期能有意識地加強對其右腦的開發,對孩子成年後的創新能力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大腦發育在6歲之前特別重要,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全腦教育專家丹尼爾·西格爾經過多年研究,總結出了兒童大腦的運作模式,提出 4 件有助於兒童大腦發育的事情。
不用讓孩子背古詩或者學計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不知不覺,寶寶的大腦就得到了鍛煉。
人的大腦大約25歲才發育成熟,但實際上,寶寶6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據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表明, 幼兒時期給孩子澆灌足夠的愛的養分,其大腦的發育速度將比父母冷漠的孩子高2倍。
大腦具有超常的可塑性,丹尼爾·西格爾發現的4個有利於兒童大腦發育的事情,都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的事,要知道,寶寶的大腦對媽媽的支持會作出良好的反應哦。
一、哭鬧時,有沒有給孩子一個擁抱?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 3歲以前,負責情感的 右腦佔據著大腦的 主導地位。
他們還沒有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感受的能力,所以,當邏輯還不能起作用的時候,我們不如先回應他們的 情感需求。
通過 擁抱、輕拍後背、表示理解等方式與孩子產生情感聯結。等他們安靜下來再「邀請」孩子理智的左腦參與進來,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來避免被孩子的情緒「拉下水」,產生更多的紛爭,二來也能讓孩子以一種整合、協調的方式來使用他的左右腦。
二、 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
上層大腦除了讓小朋友知道怎麼發火以外,運作良好的大腦還可以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考慮後果,三思而行,並考慮別人的感受。
要鍛煉小朋友的上層大腦,就要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 你今天想穿藍色的衣服還是白色衣服? 」
「 週六的活動和足球賽衝突了,你打算怎麼辦? 」
讓孩子在做決定中,學會思考不同的選擇的利弊之處,練習承擔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
家長在孩子做決定的時候儘量不要做過多的干預,即使你知道他做的選擇不是那麼好。
別忘了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更多的思考機會,而不是讓每個選擇都盡善盡美。
三、 記得帶孩子一起動起來
研究表明, 身體的動作會直接影響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的分泌。當我們改變了身體狀態,情緒也會得到改變。
試著 保持微笑一分鐘,你會感到更快樂。做個緩慢的深呼吸,就沒有那麼緊張焦慮。
我們可以和小朋友嘗試這些練習,讓他們理解身體如何影響了他的感受。身體其實在不斷給大腦發送資訊,我們感受到情緒實際上是從身體開始。
所以,當大腦「當機」、無法思考、一片空白時,不妨出去走一走換個姿勢。
四、 多創造愉快的親子時光
大腦不是一個隔絕在單個頭骨中的孤獨的器官,其實科學家們最近幾十年發現:大腦是個社會有機體,是為關係而生的。
在我們幫助孩子鍛煉大腦各方面發展時,別忘了幫助他們建立與其他人的聯繫。
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聽聽音樂、跳跳舞,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給小孩增強與人相處的自信心,給予他們與人社交的安全感。
每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對培養孩子與他們相處的能力都是一種正面的強化。
孩子越是享受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就越看重人際關係,對未來的人際關係也越抱有積極健康的期待。
Wendy媽咪有話說:
做這8件事也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1、學做懶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更多的事
2、慢下來,多帶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讓孩子的童年充滿美好事物
3、多給孩子聽音樂,玩遊戲時把音樂當做背景
4、多讓孩子塗鴉,培養孩子繪畫的興趣
5、運動特別能促進大腦發育
6、經常為孩子讀繪本、講故事
7、好好對待小小「左撇子」
8、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