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這樣一句話: 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教育背景如何。
過年假期,親戚朋友之間會有很多聚會,如果你仔細觀察在場的孩子,就可以將其背後的家庭素質猜得八九不離十。
春節和幾家親戚聚會,沒想到餐桌上的一個孩子,讓所有人都失去了胃口。
上菜前,大家正在聊天,就聽見叮叮噹當的敲碗聲。原來是10歲的軒仔在用筷子敲盤子敲碗,一邊敲,一邊大聲嚷嚷「還不上菜,餓死了,餓死了」
在我們老家,認為只有乞丐才敲碗,所以用筷子敲盤子敲碗是非常忌諱的,而且大過年的,還不停說「餓死了」,老人覺得特別不吉利,立刻變得不太高興。
這還不算,上菜後,老人還沒有動筷,軒仔就一筷子夾起菜,大口吃了起來;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必須放在面前,誰也不許轉走;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菜,軒仔就大聲評價「誰點的破菜,難吃死了」,讓點菜的人非常尷尬。
最可怕的是,軒仔的媽媽並不覺得孩子有問題,只是笑哈哈地說 「孩子還小,不懂事兒」。
「孩子小,不懂事兒」,真的是這樣嗎?
同桌的另一個6歲的孩子卻能一直安靜地等餐,吃飯不吵不鬧,想吃什麼就讓媽媽給夾。
為什麼兩個孩子有著如此大的差別呢?
因為一餐飯,暴露的不僅僅是兩個孩子的不同,更是兩個家庭的素質和教養。
餐桌見人品
知乎有一個問題:你是因為什麼事跟物件分手的?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竟然是 「因為一頓飯。」
答主說,男友第一次上門,父母做了一桌好菜。沒想到飯桌上,男友只顧自己吃飯,嘴裡一邊塞得滿滿的,一邊不斷往自己的碗裡夾菜。面對女孩母親的拿手菜,男友直接上手,抓著骨頭吮得滋滋作響,吃完後還暢快地打了一個長長的飽嗝。
男友的表現讓全家人都非常失望。這頓飯後,女孩提出了分手。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公司談了一個專案,本有意向合作,但因為一頓飯,他們決定終止與這家公司的合作。
飯局中,對方打噴嚏不拿紙巾遮擋,唾沫星子橫飛;吐痰擤鼻涕不避人,讓人胃口盡失;吃飯不僅吧唧嘴,夾菜還在盤子裡面翻來翻去,抖一抖。
他們認為,雖然對方業務能力優秀, 但是本人素質太差,毫無教養,夾菜喜歡翻,說明這個人其實很自私,將來合作一定後患無窮。
餐桌見教養,細節見人品。
作家林清玄在《從食物看人的性格》一書中就說過:「從一個人的飲食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餐桌之上,人往往精神最放鬆,這些最下意識的動作很容易暴露出真實的一面。
表面上看,餐桌禮儀差的人是不懂規矩,實際上 暴露的卻是自己的人品道德。禮儀差不叫不拘小節,而是粗魯野蠻,內心自私和目中無人。
而這些餐桌上的壞習慣,低教養也同樣會暴露在他們的生活工作,為人處世當中。
就像哲學家洛克說的那樣:「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一頓飯,足夠讓你了解一個人。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不懂事。等孩子長大了,成人了,這種「不懂事」就已經是他們根植在骨子裡的基本素質了!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最高級的炫富不是穿金戴銀,而是你出門帶了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著重于孩子的基本素質,教會孩子基本的禮儀教養。
做好榜樣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句孩子的自白讓人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孩子的教養暴露的是父母的教養,孩子的素質暴露的就是父母的素質。
你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闖紅燈,隨意變線超車;
你要求孩子講文明有禮貌,自己卻出口成髒,無視任何公共秩序;
你要求孩子尊重老師,自己卻當著孩子的面罵領導,說同事壞話。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您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有教養,而從不約束自己,再多的管教也是白費力氣。
關注細節,及時糾正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 「教育全在細節中,每個看似微小的好、壞細節,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
面對孩子坐捷運逃票,家長竟然誇獎他是個「小機靈」。
如果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及時糾正,就等于在變相地贊同和鼓勵。
孩子不但認為自己沒有錯,反而會變本加厲,甚至會對其他錯事躍躍欲試。最終在錯誤的道路上一路滑行,步入深淵。
應采兒曾說自己對兒子的餐桌禮儀教育非常嚴格。對此,朱丹不以為然,認為應采兒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
面對朱丹的質疑,應采兒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積少成多,水滴石穿。
一個人的教養就是從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
郭德綱曾說:「天下父母,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
豐一吟在《回憶父親豐子愷》中說: 「生而養之,養而教之。教養,是一個家庭傳承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良好的教養,是孩子人生的鋪路石;粗魯的素質,則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想讓孩子未來走得順順利利還是磕磕絆絆?決定權就在父母的手上!